2016年07月12日 14:0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瑞
撰文:刘瑞制图:谢然插图:任超中国龙脉大起底
从秦始皇陵开始,中国的历代帝陵基本上集中分布在今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古代故都附近,其他像河南安阳、河北临漳、浙江杭州、宁夏银川等地,也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一些以当地为都的王朝修建的帝王陵。从中国的地理形势上看,每隔8°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风水术演化到唐宋开始在群山中寻找“龙脉”,认为这些群峰跌宕起伏、厚实且藏风聚气,是风水宝地,龙脉集结处更佳。中国历代帝王都不约而同把陵墓确定在这些地方。中国龙脉大起底
洛阳三十里铺村附近的五座独立大冢是东汉帝陵的核心区,其中规模最大的“大汉冢”是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中国龙脉大起底
河南巩义的北宋帝陵园保留的大量石刻堪称宋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中国龙脉大起底
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的并列合葬墓,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及15间墓室组成,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玄室顶部增高,按横穴原理筑造的开通型室墓逐渐成熟和定型。中国龙脉大起底
北宋陵园从大门到天子棺椁一路下坡,与其他各代帝龙陵一路高升的走势迥然不同。造成这种独特局面的原因是北宋营建帝陵时采用的是“五音姓利”说。中国龙脉大起底
宋元以后,相墓中以龙、砂、穴、水相配为要旨的赣派形势宗风水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主流地位。“穴”指棺椁放置处,讲究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龙”指葬地后面的山脉,由少祖山、太祖山等多重山峦组成,穴后的山为“主山”,穴前远者为朝山,近者为案山,有朝无案或有案无朝都不好。“龙”之外其他山脉是“砂”,穴两侧为龙虎砂,走势应呈抱卫之势。水走向应弯环屈曲,抱合来龙,以得“藏风聚气”之妙。赣派“形势宗”,又称形法派或峦头派,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此前,与赣派“形势宗”并行其道的还有闽派“理气宗”,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其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明十三陵
明代帝陵主要有位于今南京紫金山的朱元璋明孝陵和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清《康熙江宁府志》载,孝陵四面环山“是为石头城亦止, 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可谓群山环绕风水佳利。明十三陵是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修建的陵墓总称,位于天寿山南麓,总面积达四十余平方公里。明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亲自审定了由赣人廖均卿等选定的黄土山吉壤将黄土山改为天寿山,正式点穴建设,其玄宫于四年后落成,后定名为长陵。之后的明代天子就以长陵为中心,选址营陵。 清代帝陵分别建于今河北省的遵化县和易县,东西各距京都百余公里,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清东陵”与“清西陵”。顺治八年(1652年)12月,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东部巡幸时来到昌瑞山下,见到这里四面环山,林木苍翠,南望平川壮美,景物天成,于是确定“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而后康熙按照昭穆制度葬在孝陵的东部。在风水师看来,清东陵风水乃臻于完美之所。到了雍正,他在京都西侧易县永宁山下选址营陵。在他看来,这里“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选陵大臣更称此为“乾坤景秀之区,阴阳气合之带”,遂在永宁山下选址营建帝陵,后成清西陵。中国龙脉大起底
坐落在邙山脚下冢头村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气势恢宏,内部拱顶高耸,由于屡遭盗劫,现仅剩棺椁。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