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 11:2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专稿 作者:李亚玮
蹴鞠:现代足球的起源元钱选《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与前代不同的是,汉代的蹴鞠已趋于专业化,更出现了中国最早关于蹴鞠的书籍,即《蹴鞠》二十五篇。此时的蹴鞠规则也初具规模,例如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曾描绘了当时的比赛情景:球场四周围着方墙,两方各有6人对阵,裁判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参赛队员需服从裁判的判定。而这种规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方墙与圆球对比,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参赛人数与月份一致,意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此外,汉代的蹴鞠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作为运动项目,蹴鞠还成为了军事训练的手段,不仅能够锻炼士兵的体魄,也能模拟作战时的进攻防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带有娱乐与表演性质,在当时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常能见到女子蹴鞠的优美姿态。明杜堇《宫中图》中的女子蹴鞠场面 上海博物馆藏
杜堇《宫中图》中侍女用网兜提着“鞠”
到了唐代,蹴鞠在规模、规范、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鞠”不再是汉代时的“毛丸”,而是用动物的尿胞制成内胆,再由8片皮革缝成球皮;球门也近似于现代的样式,由两根柱子构成,中间挂网。宋代的蹴鞠则更进一步,讲究花样玩法,不仅出现了专业的组织圆社,还形成了“十踢”法,即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臁。而比赛所用的球的种类多达40余个,重量与现代的足球十分接近。此外,当时的帝王与大臣亦偏爱蹴鞠,例如高俅曾因球技突出而受到了宋徽宗的提拔。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蹴踘场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宗行乐图》蹴鞠局部
从明代起,蹴鞠开始走向衰落,并由竞技性转向娱乐性。在《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有朱瞻基在御园亭中观看众人蹴鞠的场景。在清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弱民政策,蹴鞠由陆地比赛改为了冰上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蹴鞠的发展。清黄慎《蹴鞠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角抵:中国式的摔跤清郎世宁《塞宴四事图》
《塞宴四事图》中的角抵场景
到清代,满族式的布库与中原式的角抵相结合,也将这项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当时的清廷设有专门管理角抵的机构,名叫“善扑营”,以角抵为职的人则称为“布库手”,其任务是研究和练习摔跤。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他们会在养心殿御前举行摔跤比赛。在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塞宴四事图》中就描绘了角抵的场面,画中参与比赛的四人在“什榜”的伴奏下两两对抗,人物面部与动作呈现出的紧张气氛,与周围轻松活跃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明杜堇《宫中图》中的女子捶丸场面 上海博物馆藏
杜堇《宫中图》(局部)
捶丸所用的杖有不同的类形,包括“撺棒”、“杓棒”及“朴棒”等多种,又依据棒数的多少分为全副、中副与小副。其中,全副包括10根棒,中副为8根棒,小副在8根棒以下。捶丸所用的球是用瘿本制成,这种材质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坚牢,久击不坏。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且地形多样,《丸经》称其“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在捶丸的场地上设有球穴,边上插有小旗,捶丸比赛时以球入窝为胜,如明人所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捶丸场地上就设有10个窝,边上插着不同颜色的彩旗,以表示窝与窝之间的区别。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捶丸场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捶丸的比赛有两种:一是分组为战,二是不分组,各自为战。在比赛前,参赛人员会在“关牌”处领取筹,最终以得筹多少来分胜负。当时的捶丸运动还有一系列的惩罚规则,如不许换球,不准重捶,不能借棒给他人等等。从某种角度来看,捶丸与高尔夫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球洞,都是用杖击球,比赛场地皆要求地形复杂。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打马球图》
唐章怀太子墓《打马球图》中的观赛者
唐章怀太子墓《打马球图》中的参赛者
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画中的《打马球图》(局部)
自辽代至元代,击鞠运动仍然十分流行,像辽圣宗耶律隆绪经常和大臣进行击鞠比赛,金世宗完颜雍亦喜欢击鞠。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的一座辽代墓室壁画中,曾发现有描绘击鞠的场面。画中共有5人,他们手持球杆在马匹上争夺红色的马球,骑者神态各异,竞赛气息浓厚。元代的击鞠活动在参赛人数和技艺上都远超金代,但明代后击鞠却开始走向衰落。在明人所绘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有皇帝在宫中观看击鞠的情景,画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场上一人乘马举旗前奔,后面一人挥舞球杖冲向球门,场面热烈。到了清代初期,击鞠活动被统治者禁止举行,在康熙后再次出现,但不再具有之前的鼎盛气象。元陈及之《便桥会盟图》中的击鞠场面
射箭:从教育内容到竞技运动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射箭场面
在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到魏晋南北朝时产生了正式的射箭竞赛活动,如《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传》中曾记录了孝武帝在洛阳华林园中举行过射箭比赛,规定谁能将悬于百步以外的银酒杯射中,就获得此杯作为奖励,最终濮阳王获胜。在唐代,射箭正式成为了武举的一项重要内容,到了元代又特别设立弓兵。由于清代统治者要求兵民熟悉武事,因此很多皇帝都身为表率,精于射箭,其中以康熙帝与乾隆帝最为突出。后来,随着西方现代射箭活动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射箭活动也发展成为独特的竞技运动。清王致诚《乾隆射箭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致诚《乾隆射箭图》中乾隆皇帝正在射箭
王致诚《乾隆射箭图》中的靶心
古代的射箭具有多种形式,包括习射、射侯和猎射等,还涌现出许多射箭神手,如传说中射下9个太阳的后羿,春秋时期能够“百发百中”的养由基,汉代时可以“夜射饮羽”的名将李广等等。习射是射箭技术的基础练习,在秦汉三国时代十分普及,到宋代还出现了以习射为主的“弓箭社”,在当时的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这类社团;射侯是射箭的一种基本技艺,如同现今的射靶活动,“侯”即是靶心,一般用皮革或布制成。在宋代欧阳修曾制定出“九射格”,将古射礼纳入酒令,具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明清时期的射侯活动更为普遍,例如《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射侯的场面。画中的一位射手正拉满弓箭,远处放置着有两面旗帜,中间立侯。再如,清代传教士画家王致城的《乾隆射箭图》也描绘了乾隆皇帝及随从在避暑山庄试马埭射侯的场面。作品的背景中有溪水流过,叠砌而成的山石掩映着文津阁的院墙,近景中可见秋色浓郁,写实生动。在此画完成后,曾悬挂在避暑山庄如意洲的双松书屋内。佚名《道光绮春园射柳图卷》
龙舟竞渡:从民俗活动到比赛项目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 天津博物馆藏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局部)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采杂药”。虽然,龙舟竞渡产生的确切时间并无定论,但可知的是最初的龙舟是作为一种神灵崇拜的表征。元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元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局部)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绘画中也出现过以龙舟竞渡为题材的作品,例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就是一例。金明池坐落在北宋东京汴梁顺天门外(今河南开封城西),是当时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赐令开放,并与士庶于此共观龙舟争标,这也成为京城一大盛事。《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与人物,画面开阔疏朗。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的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整体呈现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的气氛。此外,作者还以界画手法分别绘制了“临水殿”、“宝津楼”等主要建筑物,在“临水殿”中皇帝赐宴群臣,共赏争。另外,以龙舟竞渡为母题的作品还有元代画家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吴廷晖的《龙舟夺标》等。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冰嬉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冰嬉图》(局部)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冰嬉图》(局部)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冰嬉图》(局部)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冰嬉十分重视,还将其纳入到军事训练的项目中。清代的冰嬉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官方的,具有制度性与组织性,运动费用由内务府提供,是专供皇帝游乐、检阅军队的盛典活动。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参加冰嬉活动的人数为1600人,代表着满清八旗,队员皆身背彩旗以示区分;二是民间的,以冰上足球比赛和戏耍为主,参与人员不受限制。而冰嬉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其中抢等类似于现代的速度滑冰,抢球是冰上足球运动,转龙射球则是融入射箭技术的走冰活动。清张为邦、姚文瀚《冰嬉图》(局部)
清张为邦、姚文瀚《冰嬉图》(局部)
清张为邦、姚文瀚《冰嬉图》(局部)
乾隆年间是冰嬉运动的鼎盛期,乾隆皇帝不仅将冰嬉定为国俗,还创立了名为“技勇冰鞋营”的兵种,并建立专门的训练与管理机构。清廷每年从八旗官兵中挑选擅长走冰的能手进行训练,冬至到“三九”时在西苑举行冰嬉,赛后皇帝则分等次进行恩赏。随着冰嬉运动的兴盛,以冰嬉为题材的诗词与绘画作品也大量出现。例如,乾隆帝曾在沈源的《冰嫦娥图》上写过《冰嬉赋》,画家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绘制的《冰嬉图》则描绘了金鳌玉蝀桥南上的冰嬉运动,参赛队员表演的是转龙射球项目。在作品右侧是众人簇拥下的皇帝冰床,冰场上旗手和射手间隔排列,在近御座处设有旌门,上悬一球,称为天球。转龙队伍滑至此处时,分别射矢,中者有赏。此外,在滑行队伍中还有各项杂技表演,如舞刀、叠罗汉、花样滑等。直到嘉庆年间,宫廷中的冰嬉运动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下降,也不再按照常例举行,从此冰嬉开始走向衰落。元陈及之《便桥会盟图》中的骑术运动
到明清时期,骑术除了作为表演外,还成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清代郎世宁等画家创作的《马术图》中,就展现出清军马术训练中的各种技艺。此画描绘的是乾隆皇帝与阿眭尔撒纳、纳默库等人观看马术表演的场面。为了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聚会,乾隆皇帝命西洋画师郎世宁组织宫廷画家们对此进行了纪实性描绘。作品中虽然人物众多,但却显得动静相宜,杂而不乱。画家并没有将乾隆皇帝特意画大,而是表现他骑花马位于锥形队列的前端,使人感受到乾隆皇帝威严的震撼力,从而使他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角色。清郎世宁等绘《马术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等绘《马术图》(局部)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