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历史
引言:晚清政局波诡云谲,充满了吊诡之处。甲午战败后,清朝举国上下都图谋维新变法,在光绪皇帝的主导下,清朝掀起自上而下的图强变法运动。但这场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百余日便以失败告终,此后,光绪遭到软禁,大权归于慈禧太后之手。慈禧与光绪一直充满了争议
差不多在戊戌变法失败稍后,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大地爆发,慈禧希望借义和团之手,驱逐外国势力,结果遭致八国联军侵华(即“庚子国难”)。慈禧携光绪仓皇逃往西安,史书称之为“西狩”。“庚子国难”以后,慈禧开始推动清朝的“新政”,其大部分政策,如编练新军,废除科举,与戊戌变法时并无多大差异。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推动下,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似乎新政胜利就在眼前。慈禧去世清朝也紧接着寿终正寝
历史在这里充满了令人遐想的空间:庚子国难以后,清政府的新政如果是在光绪皇帝的推动下,结果会如何?光绪能否像明治天皇再造日本一样,再造一个新中华?光绪帝
历史虽已成定局,但不妨碍我们假设:假定慈禧死在“西狩”途中,光绪皇帝掌握了清政府的中央大权,并重拾当年的改革梦想,那么,他的改革能够成功吗?在笔者看来,光绪很难带领清政府完成改革,因为光绪不是一个合格的改革领导者。戊戌变法中光绪与康有为的表现就是——操切
除了不了解西方的制度礼仪,光绪在亲政以后,表现得也十分独断专行,是典型的中国式帝王。光绪帝的这一性格特征,在为德国皇帝制作宝星(即勋章)一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1905年废除科举让科举考场顿时冷落下来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举国上下一致称赞。比如维新派的《时报》发文赞扬说:“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看起来,废除科举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心,清政府的改革理应一帆风顺。禁鸦片居然引起民变,这就是清朝改革的社会基础
这些事例证明,清末新政在官员与民间社会都缺乏根基,很多改革政策只能是上层政府的一厢情愿,根本推行不下去。这与慈禧主导还是光绪主导根本无关,而是因为清政府积重难返,几乎无药可救。客观而言,光绪皇帝的威望与执政能力,比之慈禧太后差得太远,由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大部分举措尚且流于形式,换成光绪主导,他不可能更成功。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