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6-8-18 11:43:18     标题: 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

被妖魔化的民国文坛领袖 《 文摘报》
2016年07月05日08 版


    胡适早年曾说:“我们晚一辈的少年人只认得守旧的林琴南(林纾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得林琴南老年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道林琴南壮年时曾做很通俗的白话诗——这算不得公平的舆论。”

    迷上《茶花女》

  林纾是福州人,生于1852年。林家世代务农,祖父辈始入城,父林国铨贩盐为生。
  林纾4岁时,父亲的盐船触礁沉没,致倾家荡产,父亲去了台湾。林纾在祖母和母亲拉扯下长大。5岁时,林纾婶婶去世,遗孤秉华交林母抚养,林母每餐必令秉华先吃,然后才轮到亲生子女,林纾等“面有妒容”,林母说:如果我不幸先死,你婶婶也会这么待你们。
  林纾9岁入私塾,曾在墙上画一棺材,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林纾22岁时学画,虽患咯血症,10年不愈,却“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
  30岁时,林纾中举,以后7次参加吏部考试,均未铨选成功。
  1897年,林纾妻子刘琼姿病逝,林纾心情郁闷,在友人劝告下,去福建马尾友人处散心,结识了正在船政学堂任法文教习的王寿昌。王寿昌小林纾12岁,曾留法6年,好文艺,枕边常置《茶花女》,在酒席上,王寿昌聊起了书中内容。
  王寿昌曾与琵琶女蟾月有染,蟾月后嫁给商人,双方仍有往来,事迹略近《茶花女》,而林纾也与一谢姓歌伎有染,迫于礼教,只好分手。该歌伎后来也嫁给商人,3年后抑郁而终。
  林纾被《茶花女》打动,但当时小说被视为邪书,不可公开谈论。王寿昌说,在法国,只有最优秀的文人才去写小说,希望林纾将其译成文言文。

   一小时能“译”1500字

  林纾不懂外语,而且当时士林只接受文言文,写好文言,绝非易事。
  清末以来,翻译西书多取“舌人”法,即由懂外语的人口译成汉“语”,再由“撰述者”转写成“文”。
  林纾下笔奇快,一天工作4小时,可成6000字。
  王寿昌口译时,常泪流满面,林纾亦深受感动。二人此生只合译过这一本书,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即《茶花女》)出版,严复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足见其轰动程度。为了这本书,林纾特别编了个“冷红生”的笔名,但两年后翻译《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则不再藏头露尾,直接署名。
  对《茶花女》,林纾并不特别看重,不仅将稿费全部捐出,助办福州蚕桑公学,且后来检讨自己译书“将及十九种,言情者实居其半”,决定转向外国探险小说,即“摭取壮侠之传”,“以振吾国民尚武精神”,并说“白人一身胆勇,百险无惮”,希望通过译书“俾吾种亦去其倦蔽之习,追蹑于猛敌之后”。

    文坛领袖落入圈套

  从逻辑上说,民国文学史本从1912年1月写起,可到目前为止,仍多以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为始,留下整整7年空白,而这7年,恰是林纾领袖文坛时期。
  汪辟疆在《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将林纾、李宝嘉、吴沃尧、刘鹗、曾朴并称为“清末五小说家”,其中只有林纾、曾朴活到辛亥革命后。
  林纾自称:“屏居穷巷,日以卖文为生,然不喜论证,故着意为小说。”1913年,他完成了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庚辛剑腥录》,写戊戌变法,1914年又有长篇小说《金陵秋》,写辛亥革命,此外还有《冤海灵光》、《巾帼阳秋》(即《官场新现形记》)、《劫外昙花》等几部长篇。1911年至1917年,林纾堪称是第一国民小说家,只是未脱传统章回小说窠臼,艺术价值不高。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巨大轰动,一个月后,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予以回应。在文章中,林纾提出“文无所谓古也”,认为“亦特如欧人之不废腊丁(今译为拉丁文)耳。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这本是寻常的文艺争论,却遭新派学人轮番嘲讽。
  刘半农、胡适在《新青年》反复嘲讽林纾误译,林纾的翻译确实不够忠实原文,随意删改,但刘、胡举却举错了例子,把别人的误译安到林纾头上,称“这样译书,不如不译”。
  傅斯年则撰文称,林纾“怕白话文风行了,他那古文的小说卖不动了,因而发生饭碗问题,断不至于发恨拼此残年,反对白话”。
  轮番轰炸下,林纾终于把持不住,掉入了对手圈套,先后写了《荆生》《妖梦》,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进行人身攻击。
  林纾本光明磊落,惜一时修养功夫不够,从此名声扫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