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1980—1989影像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16-10-13 11:19:57
标题: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1980—1989影像记忆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1980—1989影像记忆
2016-10-10 13:15:21
作者:
兰天
时间:
2016-10-13 11:20:03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16-10-13 11:23 编辑
雨后操场上的白色长裙、考试时与同桌交换的眼神、放学时的热闹和空荡的楼道……
当青春不在了,还有照片可以印证。不管你在哪里、在何时度过你的青春,都会在这本摄影集里找到熟悉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真。
作者:
兰天
时间:
2016-10-13 11:20:51
【正文选摘】
照片里的青春
大凡在青春时代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都会有一个“八十年代情结”,我当然也不例外。八十年代的青春是无法复制的青春,是一段刚开始就终止但并没有结束的青春。
很庆幸自己在八十年代度过了完整的中学时代和三年的大学时光。也正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时候,我就被这些影像深深地吸引。是的,照片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地熟悉。
回忆自己八十年代的中学时光,立刻会有很多镜头闪回。
高考前的一个夜晚(1987年),我们文科班的几乎所有男生(其实只有12 人,那时候文科班严重阴盛阳衰,男生只占1/4人口)骑着单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胡乱地互相揭发谁喜欢哪个女生。最后,一帮少年又来到天安门城楼黑漆漆的门洞里,坐成一排,每人都叼起一根烟,点着,深吸一口,烟头闪亮……仿佛要在高考前做尽所有的“坏事”。
那时候的我们喜欢诗歌,喜欢戏剧,喜欢电影,我们敢旷课跑到“八一厂”,就为了看伯格曼的《处女泉》和《第七封印》。那个时候,石康(我的师大附中初中同学)已经是个标准的文学青年,开始狂写约翰·克里斯托夫式的长篇小说;王胖子(王阳,后来叫“老狼”)正在北京八中的校园里弹着吉他泡他的小师妹……
那个时候,任曙林照片中的北京一七一中学学生王琳和一个男生正在秘密地早恋。一天傍晚,在空旷的教室里,他们本来是坐在一起的,但门外的脚步声让他们瞬间分开,回到各自的座位。走进来的是摄影师任曙林,彼时的任曙林并不知道教室里的这一对男生女生是恋人,他只感到教室里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夕阳移动的声音”,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该出现的第三者”,于是拍了一张照片后,任曙林便悄悄地离开了。多年以后,王琳在映画廊看到这张照片,激动得痛哭:她和照片中的那个少年恋爱、一起留学,然后结婚,最终分开……她对任曙林说,本来她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但现在她发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虽然认识任曙林这么多年,还做了他的策展人和图片编辑,但我其实一直无法真正知道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为什么会用十年时间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他一直说那也是一个秘密,妙峰山山顶的秘密……
我的大学同学张立宪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是的,永远的八十年代,一段青春的密码还未解开,一首青春的歌还未唱完……
那日松|《八十年代中学生》策展人,映艺术中心/ 映画廊艺术总监。1981 至1987 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1987 至1991 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后记
我做过好几年的空间摄影,过去叫建筑摄影。那时候总听设计师念叨:诗意的栖居。我赞成这个理念,它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房子应该是心灵舒展的空间。
摄影面对的其实也是空间,外部的内在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摄影总在诱惑我们,各种空间交织缠绕,我们到底拍下了什么?鲍德里亚说不是我在拍照片,而是照片在拍我。如果能自由出入各种空间,你会感到自己是透明的,在校园我有过这种感觉。这是不是有些诗意?
今年夏天我带着小儿上了九华山,住在古老的寺院里。凌晨三点半梆子就响了,小儿坐起来眼睛还闭着,大殿里灯火悠悠,诵经声黄黄红红。听说有百年不腐的肉身,几千蹬的石阶,小儿一直紧随我后。遇见一师傅在写毛笔字,小儿居然跑去聊天比划。槽子里的山水清凉,我们不仅狂喝,还要光着膀子洗个痛快。小儿在山中十分快乐,每天抱着脸盆毛巾在水泥池子边刷牙。
我喜欢爬山,拍中学生的念头就是在群山中萌发的。是山的场大,还是它与我们本是一家呢? 在九华山我看到了模糊的自己,小儿在山里更像个孩子。
总说人很小,那是跟宇宙比,要是人也是宇宙呢? 彼此都在转动,互相你中有我,如同满山的云雾,阴晴恍惚间。
我们从小变大不是一天天丰富,而是越来越少了灵性,摄影可以帮助我们看见那个鲜活的自己吗?真如此,环境与人就是活的,诗意由此呈现。
感谢那日松先生的不懈努力,感谢后浪的精心制作。
作者:
兰天
时间:
2016-10-13 11:22:04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