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军队 资料图
因此,中共在长期的斗争中一直注意保持清廉和开明的党风和政风,重视深入基层,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对于这一点,就连在大革命时期与中共共过事的国民党将领张发奎都不得不佩服:“当共产党人下基层工作时,国民党人忙于往上爬。”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又在苏区广泛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使各级政府和党组织更贴近革命群众,有利于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和党政机构的高效率。陕甘宁边区地图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延安时期,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士兵和民众,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都必须遵守规章制度,没有特权。在延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领导边区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央局的领导同志还分别组成几个小组,安排一些劳动,这些劳动毛泽东都带头参加,他还在菜园开了一片地,种上西红柿、辣子、倭瓜等菜,一有时间就到菜园劳动。警卫人员要替他整理菜地,他说这是中央定的,他理所当然应当参加,不许我们帮忙。还有一次,毛泽东去医院看望关向应,他患肺病住院,毛泽东从杨家岭走了30多里路来到医院看他。那时医药条件及生活条件很困难,关向应病重卧床,一见毛泽东,他想起来和毛泽东说话,值班的护士不认识毛泽东,值班护士拦住主席,不让进去,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却说:制度都得遵守!这个小护士说,医生有吩咐,不让多说话,不经医生批准不能探望。毛泽东说:“我马上就走”。毛泽东边说边走,还向小护士摆手示意。陕甘宁边区的选举
为了给抗日战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边区政府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政权机关,建立亲民政权。因此,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年满16岁的民众,“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实际投票中,群众有许多创造,采取了投豆、画圈、画杠、燃香在纸上烧眼等办法,开创了“草根民主”的先河。这一制度规范了当时的民主普选运动,唤醒了人民的政治热情,启发了人民参政、议政、主政的思想意识,许多足不出村的小脚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选举地点。到1937年10月底,乡、区、县三级选举完成,有70%的选民参加了投票。12月选出500多名边区议会(1938年11月改称参议会)议员,进而组成了边区政府。延安时期进行的四次选举,堪称国史、党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选民们也用民谣、小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李鼎铭
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面临兵多粮乏、政繁赋重的现象,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精兵”之目的在于提高军队人员素质,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战胜敌人,巩固、发展和扩大根据地,保卫和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简政”之目的在于紧缩行政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能,厉行节约,发展经济,更好地动员群众抗战,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该提案以高票通过。1941年12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精兵简政》的社论,认为精兵简政“不仅在解放区,即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非常恰合适宜的主张”。要求全党普遍地执行精兵简政。这样,精兵简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工作之一实施起来。同时,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还开展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朱德总司令也写诗赞颂当时的党政军民关系: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毛泽东与群众交谈
建立开明的政治文化氛围。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这没有明显的等级制,群众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没人干涉,也没人抑制。边区政府规定只要是抗日的,对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有好处的出版物或者言论,无论是源自任何团体、机构、党派和个人,都享有出版和发表的自由,政府还给大家提供会场和印刷设备的便利条件,也没有思想的统治。开明的政治言论和学术氛围为抗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边区政府民主政治的形成。谢伟思(中)与毛泽东(右二)等人合影
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推进,使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清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成为进步人士向往的圣地。1944年,延安的开明的政治风气给前来考察的美国观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问结束后,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报告中甚至不吝溢美之词:“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他认为,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共产党在中国之地位,比现存任何团体都高”。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