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不合时宜”道尽他一生坎坷 [打印本页]

作者: 思雨    时间: 2016-10-29 09:28:08     标题: “不合时宜”道尽他一生坎坷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6-10-29 09:29 编辑

“不合时宜”道尽他一生坎坷
2016-10-29 07:52:00
作者:陈家萍

                                                                                                                                            
纵观苏轼一生,一言以蔽之:尴尬人偏逢尴尬事。关于苏轼,最著名的桥段莫过于其侍妾朝云那番“不合时宜”的妙对。“不合时宜”四字道尽东坡一生坎坷。
几番风雨,风度春秋。

熙宁年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变法转改制的关头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京城沙龙一去不复返。
彼时,苏轼在文论中纵横捭阖,但对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显然缺乏洞察。他的生活方式类似于如今的“干物男”、宅男。他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老百姓不利,遂上书反对。这么做,当然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不合作,软抵抗,这种姿态惹恼了神宗。

苏轼不待见新法,在诗文中表露不满。元丰二年三月,他作《湖州谢上表》,自谦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忍不住又发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生事”一词在当时属于敏感字符,苏轼丝毫不避讳,反而主动提及“生事”,显然摊上大事了。
读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人都知道,“生事”一词是砸缸英雄司马光和神童王安石之间的“阶级暗语”。当年,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曾写信指责王安石变法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罪,王安石在答辩中逐一反驳,于是“生事”一词变得很微妙——成旧党攻击新进的政治术语。

苏轼将自己与“新进”对立,说自己不“生事”,岂非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将文字炸药公然夹杂在上奏的表文中,简直是对御史台“新进”的公然蔑视!朝廷公报固定按期出版,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这篇谢恩表使“新进”成了士大夫的笑柄。表文在旧党中广为传诵,“新进”们恼羞成怒,于是开始筹划报复苏轼。
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4个月。

比起仁宗,神宗显然“杀气”更重。“乌台诗案”看似偶然,实则却是苏家三词客叛逆精神及封建君主强硬做派拉锯的必然结果。苏轼尽早会撞上磨刀霍霍向旧党的新进们的刀口。
李定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危急关头,发生了几件振奋人心的事件。
其一,正直人士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措辞如此婉切,神宗岂能无动于衷?

其二,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我们欣慰地看到,尽管政见不合,但,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是光明磊磊的伟丈夫。而铁腕王安石也非狭义的政客,他能义救政敌,不失仁人之心。
其三,身患重病的曹太后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前有宰相重言相敲,后有信臣王安石的恳切致辞,兼太后忆往昔的振聋发聩,神宗御笔一挥,东坡做了黄州团练副使。
乌鸦满天飞,贤臣遭嫉恨的关键时刻,忠臣直言,这是东坡之幸,亦是北宋之幸,民族之幸,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全才。

东坡走出监狱,耸耸肩:我就是我,乌台其奈我何!
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啧,又有敏感字眼。“少年鸡”指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弄臣,东坡用这个典故分明讽刺当政者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单凭此诗便完全可以诽谤罪将他再度抓捕砍头示众。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6-11-3 10:40:55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6-11-14 18:53:35

纵观苏轼一生,一言以蔽之:尴尬人偏逢尴尬事。关于苏轼,最著名的桥段莫过于其侍妾朝云那番“不合时宜”的妙对。“不合时宜”四字道尽东坡一生坎坷。
几番风雨,风度春秋。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