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养老是大事。对于李淑范来说,除了两个孝顺的儿子,因为有了“新农保”,让老人晚年生活又多了一根坚实的“拐杖”。西地村村支书徐仲杰不无感慨地说:“老有所养,正慢慢改变着农村的生活。农村在变,村庄在变,有了保障后,农民的理念也在跟着变。 ”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早已不只是梦想。生活在有保障的日子里,辽宁人的幸福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中固镇西地村,开原市南大门的一个小山村。7月14日,连续几天的雨水洗礼后,整个山村朗润清爽,艳阳高照,青草的气息迎面扑来,让人忍不住“爱上呼吸”。
吃过早饭,65岁的李淑范端起水盆,和小儿媳在院子里洗起了衣服,阳光打在她的银发上,显得格外闪亮。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老人最近的喜事挺多,住在城里的大孙女考上了重点中学,而存了将近一年的600多元养老金也拿到了手。
“不是工人,没有在城里上班、退休,能领到国家给的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不止我没想过,很多同村人都没想过。 ”在农村和土地、农活打了一辈子交道,靠劳动看天吃饭过了大半辈子的李淑范笑着说,“在农村,有的子女一年才给老人两三百元。村里上岁数的人都说,这比儿子都强。 ”
老人还笑着说,“多亏了有养老金,这不,孙女考得这么好,我这把也要花两个,奖励一下子! ”
看着母亲开心的笑容,一旁的小儿子贾志超忍不住插话,“国家养老政策这么好,我们村里这帮年轻人也都开始交养老保险了,每年低的交100块,最高才交500块钱,到老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工资,多好啊! ”
的确,正是有了保障,让李淑范一家的日子过得踏实而其乐融融。
这一天,远在百里之外的沈阳,82岁的低保户徐桂芳也开始了一天的幸福生活。她的生活很有规律,上午到附近的小河沿公园去扭秧歌,扭完秧歌顺便买点儿菜回家,吃完午饭睡一觉,下午和街坊邻居聊聊天、打打麻将,晚上看看新闻联播。
坐在洒满阳光的单间里,老人低头注视着每次领取低保金后记下的“账单”,舒心地笑了。 2000年老伴儿去世后,生活变得异常拮据,每月的生活就靠给别人做针线活儿挣来的100多块钱维持,社区了解情况后,立刻为她申请了低保金。老人清楚地记得,每月多出了60元,那一刻,老人觉得真的很开心,“钱不多,但多点儿收入就觉得踏实一些! ”
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低保金也不断上涨,按照沈阳城市低保标准每月她会领到440元,加上70岁以上的老人上浮30%,如今每月有575元的收入,涨了近10倍。对此,老人很满足,“每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还要感谢党和政府,像我这岁数,在旧社会能吃饱就不错了。 ”
不但有低保金,低保户也有医疗保障。2010年,我省将110万城镇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纳入医疗保障范围。
徐桂芳清晰记得今年5月的那一场大病,吃着饭突然就感到胸闷、上不来气儿,女儿连夜把她送进了医院,诊断为急性气管炎,住了8天院,病好了,花了5000多元,自己掏了不到2000元。老人听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明年还有一次救助,还能报销一部分,心里有了底。
在沈阳,来自辽西的农民工小王也深深体味到保障房带来的踏实感。半年前,她搬进了一套面积60平方米的公租房内,每月400多元的房租,“拎包即住”的条件,让她成为了保障房建设的受益者之一。而仅去年,我省已有30多万群众喜迁保障房。
最新消息,截至6月25日,我省已完成保障房建设 19.65万套,占全年任务的89.8%;其中新建项目已开工19.49万套,开工率达94.6%,我省保障房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过去的10年,极不平凡;过去的10年,我省民生保障的投入节节攀升。
梦想变成现实,未来更加美好。在群众眼里,有了保障,生活才变得踏实而绚丽多彩;在群众心里,随着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有尊严的生活正在朝着他们稳步走来! □本报记者/赵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