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清代浙派的篆刻大家 2016-12-01 15:35:00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6-12-19 18:26:00
标题:
清代浙派的篆刻大家 2016-12-01 15:35:00
晚清至近代艺术家和社会受众审美选择趋向多元,亦给艺术市场带来普适标准和不同的品味,促使延绵久长的风格派系自我更新以体现时代精神。
清初的印坛,当一些印人继续为文(彭)何(震)遗风所笼罩,“两浙久沿林鹤田派”(汪启淑《续印人传》),东南印坛竞为妍美的氛围之中,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印风异军突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清 黄易篆刻 平阳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丁居士、龙泓山人等,浙江杭州人。淹通金石书画,精于诗文。乾隆《杭州府志》载其“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笃,善摹印,然非性命之契不能得一字”。袁枚题诗则称其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小仓山房诗集》)。丁敬于篆刻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曾有诗表达心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论印绝句》)。丁敬刻印取法秦汉、宋元印式,但又不为其所囿。他吸收朱简、魏植初创的切刀法,进一步强化其特征,形成个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线条古拙苍茫。作品篆法删繁就简,参用隶意,体势简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现性灵,从而体现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谐统一,具有超脱尘俗的山林气象。当时汪启淑评他“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续印人传》)。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继效法,支脉延绵近两百年未衰,被称为“浙派”或“西泠印派”。
▲清 丁敬篆刻 丁敬身印
▶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经火焚,残损严重,是历经辗转的劫后遗珍。据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记,丁敬在获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所作套印后,制作了这件六面印补入。嘉庆、道光年间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锡,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蒋仁、黄易、奚冈的印蜕,集为一谱,其中保留的是当时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汉印的多种类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着浑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单刀展示清劲风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则用短切将圆畅和凝练融为一体,可谓移步换影,各具韵味,表现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蒋仁、黄易、奚冈、董洵、张燕昌是前期浙派的代表作者。前三人与丁敬同为钱塘人,被合称“西泠四家”。董、张两人因非同籍,过去被列于西泠印派之外。这是历史上以地籍名派形成的现象。
蒋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阶平,因在扬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蒋仁之印”古铜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等。以书、画、诗文名世,才艺富擅。蒋仁家境贫寒,性格孤冷,留传作品较少。篆刻以朴拙洗练的风格面世,简洁恬淡,意境高逸,边款刀法跌宕厚重,笔意分明,亦为其特色。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评其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评析。
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曾官山东济宁运河同知。精于书画,一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黄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较大,入石较深,故秀挺明快,后期转为短切,凝练浑融,神意内蕴。其朱文印体势自然潇洒,在浙派印人中别具一格。
▲清 黄易篆刻 诗题窗外竹 茶煮石根泉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别号铁生、萝龛、蒙泉外史等。其绘画与梁同书之书法为时人所并重。奚冈性格豪迈,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气从襟袖间出”(蒋宝龄《墨林今话》),刻印风格以古拙疏逸见胜,印文体势内敛,白文亦方圆互见,故力感含蓄。
▲清 奚冈篆刻 频罗庵主
张燕昌(1738-1814年),字芑堂,浙江海盐人。为丁敬入室弟子。著有《金石契》、《石鼓文考释》、《芑堂印谱》。作品萧疏真率,别有情趣。
董洵(1740-1812年后)字介泉,号小池,浙江绍兴人,刻印能得丁敬神韵,著有《多野斋印说》。
▲清 张燕昌篆刻
丁敬创立的刻印技法,由蒋仁、黄易、奚冈等人从不同方面有所发挥,使这一流派的风格形象趋于丰满。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浙派呈现从者如流的盛况。钱塘印人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被称为“西泠后四家”,是后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陈豫钟(1763-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印风工整,含蓄,法度严密,刀法在浙派诸子中最为内敛。“陈豫钟印”是作者的自用印,印作四面刻陈氏的姓名、字、斋号,风格工稳端严。
▲陈豫钟篆刻 托兴毫素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曾入阮元幕府,后官江苏溧阳县令,升河工江防同知。陈鸿寿善书画,能诗,曾在溧阳与制陶名家杨彭年合制紫砂茗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篆刻用刀恣肆爽利,节奏明快,具有苍劲冷峻的特点。
▲清 陈鸿寿篆刻 问梅消息
两陈的印款风格皆隽秀精诣,陈豫钟端庄内敛,清秀而不失朴厚,陈鸿寿则灵动简洁而具古意,深得时人称誉。
赵之琛(1781-1852年),字次闲,一字献父。赵氏以峻峭的用刀风格将浙派的特征推向极致。赵氏一生创作甚丰,印式变化多样,巧中求趣,张扬了丁敬的传统。后期作品刀法、章法渐趋程式倾向。
▲清 赵之琛篆刻 林氏少穆(为林则徐作)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又字耐青,号铁庐、西郭外史等。是晚期浙派中个性独特的人物。钱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处,刻印以切带推、削,缓慢行进,线条极具涩势。他曾在“蠡舟借观”一印边款上提出对刀法“但以笔事之”的主张。钱松的篆法质拙,方圆互参而善于蓄势,具有虚和恬淡的意趣。
▲清 钱松篆刻 赵光之印
浙派篆刻先鸣于世,经清嘉庆年间何元锡、何澍父子和光绪年间傅栻、丁丙先后辑成《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六家印存》、《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后四家)》为之揄扬,影响益为广泛。晚清以后浙派传人纷纷活动于周边城市,成为一支与晚明徽州印人群体颇为相似的艺术家队伍。
这一阵营中,谨守法度者以钟以敬、吴隐、叶铭、高时显、丁仁、高时敷为典型,稍变旧体者有王褆、唐源邺、韩登安、吴朴等,皆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传承浙派印风的名家。
钟以敬(1867-1917年)印风袭赵之琛法,所作精整峻拔,形神皆备。刻款亦清秀雅致,为此期传承浙派篆刻的典范。
▲钟以敬篆刻 伏庐
吴隐、叶铭、丁仁与王褆为西泠印社创建人。
吴隐(1867-1922年),字石潜,号潜泉,别署遁庵。浙江绍兴人。少时习碑版镌刻,由技进乎道,弱冠以后即寓沪从艺并致力金石篆刻资料的传播。吴隐与继夫人孙锦(织云)、子吴熊、吴振平同为印社社员。
叶铭(1867-1948年),又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原籍歙县,世居杭州。叶氏以多年之力搜集史传资料,撰成《广印人传》十六卷及补遗一卷,记载历代印人一千八百八十六人,为篆刻史上最为齐备的印人名录资料。
▲叶铭篆刻 壶公
丁仁(1879-1949年),字辅之。浙江杭州人。为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丁仁承其家藏浙派八家作品,于1904年和1907年两度辑拓《西泠八家印选》行世。刊行有《商卜文集存》等。
▲丁仁篆刻
吴隐的篆刻,线条苍古,布局以古玺汉印为准则。叶铭对邓派篆刻有所借鉴,刀法则稍见含和。丁仁又善绘画,书法长于甲骨文体,治印用刀劲健,布局安适,格调高古。
▲吴隐篆刻
以王禔为代表的印人群体,在继承浙派质朴简古的刀法和篆法基础上,吸收邓石如派的圆活体势和古玺及宋元朱文形式,以增其雅妍,拓宽了创作手法。运刀灵活变化,形成兼容古拙清劲与隽秀典雅风格的一翼,推陈出新,为浙派印风在新时代的传承注入了活力。
王禔(1880-1960年),字维季,号福庵。少时以书法、篆刻名世。篆、隶书皆端庄宁静,极具功力。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
▲王禔篆刻
唐源邺(1886-1969年)与王禔并为民国时期传承浙派的中坚。唐氏青年时代随外祖父宦游杭州,受浙中文风浸淫,攻习金石文字与书法篆刻。后与王禔、冯康侯同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
▲唐源邺篆刻 润父珍赏
王禔门人韩登安(1905-1976年)、吴朴(1922-1966年)两人于书法兼长四体,一生致力篆刻最勤,精微典雅,印风传王氏而各有创变。
▲韩登安篆刻 沈尹默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