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康熙朝下嫁公主陪嫁牡丹今犹在 (2016-12-23 06:42:26)吕斌 [打印本页]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12-24 10:47:49     标题: 康熙朝下嫁公主陪嫁牡丹今犹在 (2016-12-23 06:42:26)吕斌

                       

一株清代公主的陪嫁牡丹,经历了34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长皋村乌向明家中嫣然开放,成为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株名曰“富贵红”的牡丹,株高1.5 米,覆盖直径2 米,一根分4杈,最大主径达7厘米。花为粉红色,千层瓣,花朵直径在20厘米左右,每次开150余朵。每当春夏之交的“小满”时节,牡丹盛开,临风摇曳,蜂飞蝶舞,香气醉人,其幽雅清丽、庸容华贵之姿,令同时开放的芍药等花卉黯然失色,无愧“国色天香”之美誉。1999年,这株牡丹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展出,受到无数游人的赞叹。


              张云花向游客们介绍陪嫁牡丹这株牡丹高1.5米左右,冠幅2米以上,一根分四株,最大一株干径达7cm。每年小满前后,总有150朵左右粉红色牡丹花含苞怒放

乌家是清代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万丹伟征的后裔。牡丹花主人乌向明是“陪嫁牡丹”的第十二代传人。陪嫁牡丹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当年,清康熙帝为巩固北部边疆,遵其祖训实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策略,对大旗王子下嫁公主,小旗王子下嫁郡主,以维持与蒙古人的友好关系。于是在公元1676年将自己的叔伯妹妹爱新觉罗固伦郡主以公主名义下嫁给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妻,并赐资在小城子建驸马府,又将公主平时喜欢的御花园中的名贵牡丹赐给公主。“吉星高照金枝府,五福常临玉叶门”的御赐楹联,一直悬挂在驸马府。公主(郡主)生二子,一叫阿风格,娶爱新觉罗氏族女,为驸马。一叫葛勒葛,在承德普宁寺当大喇嘛。到乾隆年间,驸马府因人口繁多,科尔伦的孙子们需要分居。于是,科尔伦第七代孙格木普勒小名叫七月,人称七爷,便在今八素台乡长皋村山清水秀的地方又修了一座王府,叫七爷府。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七爷府修成,七爷便同家眷移入新居,这丛牡丹花也随同移植到七爷府。他们将花栽到新府庭前,善加管理,直到今日,仍不失风华。清末民初,七爷府的日子日益败落,一些珍贵物品被廉价变卖,牡丹花依然未动。


          牡丹花主人乌向明,是“陪嫁牡丹”的第十二代传人,乌氏家族把牡丹花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精心养护,这株牡丹已在塞外飘香300多年。图为乌氏家族合影

七爷格木普勒,其后裔传道尔吉、扎木衮扎巴、怖林,怖林长子乌景林,次子乌桐林。乌桐林之子乌向南、乌向阳、乌向明,又已六代。这株牡丹已经历乌氏家族十二代340余年的养护。牡丹是乌家的传家宝,乌家传下规矩:由家族中女眷长者负责管理,待管理者失去管理能力时再行移交。不管谁在老宅住,都要看护,侍弄好这株牡丹。公社化期间,由于各户分的糜黍糠极少,不够冬季保温用。乌家就把全村各户的糠聚拢来使用,春季再按数归还。“文革”中,许多古物都遭到破坏,陪嫁牡丹却在乌家千方百计的保护下,免遭“浩劫”。


            在外地工作的乌傲菊回家探亲,图为乌傲菊与张云花等女眷们的合影留念

乌氏家族把牡丹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精心呵护。北方塞外冬季严寒,为了能使牡丹安全越冬,乌家摸索出了一套护花育花的管理办法,看起来粗放简单,持之以恒却不容易。每到秋末冬初,霜冻即将来临时,他们就在花的周围砌上高2米左右的砖墙,墙的高度要超过花枝,墙内放入糜黍糠,封护根枝,为花保温。这一过程不能太快,否则,会将牡丹花热死。然后封严盖顶,使花安全越冬。待到春暖,在从下拆除部分砖墙,渐次取出糜黍糠。这一过程也不能心急,糜黍糠要一点一点往外取,不然的话,牡丹又会冻死或闪死。花蕾含苞待放了,围墙也不能全拆,以防塞外初夏天气突然回冷。而后为牡丹修枝打杈,浇水施肥,殷勤侍弄,年年如此。为了易于冬季保护,乌家始终限制牡丹枝干的伸长,所以三百多年来它没长得太高。


               张云花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她的努力也收获了幸福和温暖。图为张云花和乌傲菊及妯娌的合影

科尔伦驸马的第十一代孙乌桐林夫妇为了使三百年陪嫁牡丹不至于因树龄过长而自然死亡,老人昼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牡丹分株移植到几个儿子庭院。分栽后的牡丹在个兄弟家中茁壮成长。目前“陪嫁牡丹”就在乌向明院中,其妻子张云花做为乌氏家族的一名成员,默默无闻的管护着传家之宝。近年当地政府研究决定对其拨款重修乌家小院,从前青石垒就的院墙改成了青砖青瓦的仿古院墙。过去多年为了保护牡丹,张云花用葵花杆、枝柴作护栏,这些已改为砖砌花墙,修整出一间空房作为展览室。目前,陪嫁牡丹已在长皋村乌家子孙的各个院落生根开花,乌氏三兄弟院中的牡丹都已对游人开放,由原来的一个展区变为三个展区,这三个展区种有不同花龄不同品种的牡丹,有30年的,有50年的,有红的,有黄的,千姿百态,各呈风流。

如今,乌向明和其兄弟乌向南虽已去世,但乌向明之妻张云花依然坚强的与乌家的叔伯、侄子侄女共同精心呵护这株牡丹花,张云花远嫁乌丹的女儿和在赤峰工作的儿子即使不在身边,也经常过问,假期回家就帮忙看护。

陪嫁牡丹不单单是乌家的,也不单单是宁城县的,它是国家的,民族的。值得欣慰的是,为保护牡丹,乌家在牡丹园的展室里,已挂满了县内外名人的字画,为陪嫁牡丹张目造势、增光添彩。陪嫁牡丹做为和平使者,也是流传至今康熙年间唯一活着的前清遗物,见证了中华和谐与民族团结,已经形成“牡丹神韵”。而乌氏家族悉心照顾牡丹的事迹,也通过各类媒体,广为传颂。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