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无钱无人怎么获得创业成功? (2016-12-23 08:58:33)张锦力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山    时间: 2017-1-6 22:51:24     标题: 毛泽东无钱无人怎么获得创业成功? (2016-12-23 08:58:33)张锦力


今天,不少青年人创业,每每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但你知道吗,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创业,却是迎难而上。例如,他在无钱无人的情况,竟办了一本刊物,不仅销量大卖,而且还轰动了大学者胡适,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9年7月,为了推动湖南学生运动的发展,毛泽东觉得要办一份报刊才行。对他的这个想法,几位学联的负责人,也深表赞同,认为出版一本刊物,既可提高大家的觉悟,巩固学生的热情,发表自己的政见。同时,也可通过组稿、约稿,定期召开讨论会,来吸引学生骨干,继续扩大学联影响,从而保持人心不散。

所以,经过一番讨论后,他们都同意,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出版这本刊物,当时,还决定任命润之为该刊的主编。另外会上毛泽东还提议,此刊物应以新闻评论为主,建议以《湘江评论》为名。(1)

虽然,创刊这件事上,大家已无异议,但在怎么办上,却有着不小的分歧。当时,许多人都觉得,以学联这点实力,能办双月刊就不错了,可毛泽东却坚持出周刊。对此,有人就说,你像陈独秀、胡适这么大人物,背后有雄厚资金做支持,人家才办了本《新青年》月刊,如今咱们刚刚起步,你一上来就想办周刊,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呀。

面对这些质疑,毛泽东明白,现在讲得再多,也很难说服他们,只有拿出实际成果来,才能让这帮人心服口服。于是,毛泽东就对大家说,难处他都考虑过了,这件事就交给他好了。话既然讲到这个份上,别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尽管对办刊的困难,毛泽东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进入实操,他才发现,事情远非他的想象。比如,因没钱租地儿,毛泽东只好把自己的宿舍,当成了临时办公室。那时,最令毛泽东犯难的,还是组稿之事。虽然当初在会上,几位学联骨干,也曾答应帮助撰文,但由于公务缠身,真正要稿时,他们却没能及时交稿,即使个别人匆忙之下交了两篇,毛泽东也没有看上眼。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咬紧牙关,扛起了全部撰稿的重任。

据周世钊讲,那时,正是酷暑时节,蚊叮虫咬,一般人不胜其苦,而润之为了赶稿,每天挥汗疾书,常常写到半夜。好几次,我深夜醒来,从壁缝中见他的房里,仍灯光荧荧,原来,他还在赶写将要付印的稿件。还有,因为经常睡得太晚,第二天早晨起迟了,有时,他连洗脸吃饭都来不及,就得去教室上课。” (2)

而易礼容的追忆更为有趣。据他描述,有一天早晨,他去找毛泽东,因为前夜赶稿,润之睡得太晚,到这时还未醒。结果,当他掀开蚊帐时,不料惊动了一群臭虫,只见它们在毛泽东所枕的线装书上,四处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想来这些臭虫,是饱尝了这位大主编的血,才养得这么肥的。(3)

其他同学也证实,为了这本周刊,毛泽东简直太投入了,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当然,也正是源于他的这种努力,一份立意新颖、耳目一新的刊物——《湘江评论》,终于在7月14日这天诞生了!

手捧散发墨香的期刊,看着自己的心血结晶,毛泽东的内心暖流涌动,但欣喜之余,他也知道,还有更加严峻的考验,在等着他,因为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

为了能将《湘江评论》尽快销出去,据说,周刊刚刚面市,毛泽东就带着几位学生,深入到各所院校,挨门挨宿舍进行推销,结果创刊号首印的两千册,当天就卖完了,更令同伴们惊讶的是,因为购买特别踊跃,毛泽东他们不得不加印两千份,也相继销售告罄。(4)

《湘江评论》首战告捷,让毛泽东扬眉吐气,威信大涨,紧接着,毛泽东又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下一期的创作中,没想到,《湘江评论》二期出版后,再次引起轰动,不仅销售一空,而且印数也达到了五千份。据说,在各校阅览室,每当《湘江评论》送达时,同学们都争相传阅,先睹为快,等三、四期出刊时,已不仅学生在购买,就连许多教师、社会进步人士,也成了它的忠实读者,甚至,武汉、广东、四川等地的青年学生,也纷纷来函,要求进行订阅。

《湘江评论》的问世,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而且,也为整个学联,带来了巨大声誉。当然,在创刊的过程中,毛泽东可谓居功至伟。比如,全刊总共才出了五期,其中,第一期几乎全部稿件,第二期的三分之二,以及第三期、第四期的各一半文章,全都出自他的手笔。

说起毛泽东当年的不易,周世钊也不禁感叹,润之创办《湘江评论》,真可谓艰苦之极,没办公地点,他就在宿舍创作。没钱约不到作者,他就自己动手写。短短一个月,他用各种笔名,写了四十多篇文章。文章写好了,他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自己拿到纸厂印刷。这一条龙的工作,他全都一人包揽了。(5)

《湘江评论》成功后,最让毛泽东惊喜的,是李大钊、杨昌济、黎锦熙、邵飘萍等恩师,都给予了高度赞赏,尤其是,他所写的《民众大联合》一文,更是被《新青年》、《星期日》、《晨报》、《新潮》、《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多家报刊推介和转载,就连大学者胡适对此文章,也不乏溢美之词。

他说,“现在从北京、广州、上海至四川,新出版的周报和日报数目不少。今天,我特别介绍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方面。尤其是《民众大联合》这篇文章,眼光远大,议论痛快,是现今的重要文字”。(6)

那么,一本印刷质量较差,又无资金支持的小刊物,何以就能在诸多的期刊中,异军突起呢?对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湘江评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立意深刻,敢于针砭时弊。

比如,谈到当时的宪改误区,毛泽东就写道,“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制,愈弄愈糟,甲仆乙代,群众心里根本就没民主的影子”。说到愚昧,他更加痛言,“中国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都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命运,迷信强权”。 (7)

另外,该刊语言辛辣,文风幽默,尤其毛泽东所写的一些话,更是道出了学生的心声。比如,说到教育的压抑,他曾这样写道,“如今,我们做学生的,真是好苦啊!教室的窗子,那么矮小,光线照不到黑板,让我们成了‘近视’;桌椅太不合式,坐久了便成‘脊柱弯曲症’。但即使这样,先生还是不许我们声,不许我们动,只顾强逼我们看书。如今,眼睛花了,脑筋昏了,精血亏了,面色灰白的我们,都成了‘贫血症’,成了‘神经衰弱症’”。(8)

还有,我们的国文先生,是那么顽固。满嘴‘诗云’、‘子曰’,实际上,却是一窍不通。他们不知,现今已是二十世纪,还迫着我们行‘古礼’守‘古法’。一大堆死尸式的臭文章,强迫着向我们脑子里灌”。(9)

毛泽东的这些精辟之语,自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忆起当年阅读《湘江评论》时的情景,萧劲光将军也不禁感慨说,“当时,我和任弼时同志,正在长沙读书,看了主席主编的《湘江评论》,可以说都深受影响,正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我们这些青年才开始有了革命的觉悟。”(10)

虽说后来因为军阀张敬尧的阻扰,《湘江评论》只办了五期,但是在几乎无人、无钱、无发行的情况下,毛泽东仅凭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如此壮举,他的这种创造,别说在中国,就在世界报刊业,也绝对是个奇迹。





作者: 冬雪    时间: 2017-1-7 10:17:09

好帖!学习!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7-1-7 11:40:54

拜读,欣赏,喜欢,精彩,点赞!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