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东北人,以前是这样过年的! 2017-01-14 06:47 [打印本页]

作者: 志和    时间: 2017-1-14 14:18:21     标题: 东北人,以前是这样过年的! 2017-01-14 06:47

眼瞅要过年了,可咋就一点“年味”都没感受到呢?

隔壁老王小时侯,最期盼的事儿,就是过年。

对于孩子来说,过年有新衣服穿,好吃的可劲“造”,淘气了不挨揍。天堂般的日子,谁不盼着?

那时候,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杀年猪。

杀猪得请客,打上一桶“小烧”,切上几大盘热腾腾的猪肉、血肠,盛上一大碗烩酸菜,配几个“毛菜”,大人们就吆五喝六地开席了。

杀完年猪后,就该淘米、磨面、烀豆馅、蒸粘豆包了。

攥豆馅、包豆包,左邻右舍的大姑娘、小媳妇也都来帮忙。边干活,边唠些家长里短。亲情浓浓、邻里情融融,像个大家庭。

杀猪、包豆包这两件大事忙完了,该收拾屋子了。
那时,农村收拾屋子,其实就是把墙和棚,重新糊一下。
早晨起来,母亲打好一盆糨糊,父亲把墙、棚上的灰扫净,就可以开糊了。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就像儿歌里唱的:腊八粥,喝几天,漓漓啦啦二十三。该送灶王爷了。

然后就要进城置办年货了,城里那叫个热闹。

买的东西,有冻梨、冻柿子、鞭炮、年画、对联、大福字、挂旗儿等。

买回来的好吃喝,都直接入仓房。小孩子们,只能看不能动。能捞到一串糖葫芦,就谢天谢地了。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大人不让动,便变着法地偷嘴吃。趁大人不注意,掏出个冻梨,找个犄角旮旯,一会儿就能啃光。

到了腊月二十六、七,女人们开始发面蒸馒头、烀肘子。

之后,要贴年画、冻冰灯、糊灯笼。孩子们则到处寻找灯笼杆。
这几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喜庆、轻松的气氛中忙碌着。

过年这场大戏的高潮,在年三十。一大早,要贴对联,挂灯笼。
若是家有爷爷奶奶,三叔二大爷的,都会在这一天聚齐,家里可热闹了。

晚饭,在天黑前开始。积攒了一年的好吃喝,都在这个时候上桌了。敞开肚皮,抡圆了筷子,就可劲“造”吧。

吃过晚饭,孩子们期待了一年的时刻,终于到了。
把冻梨、冻柿子拿出来,放到盆里,用水“缓”上。不知被父母藏到什么秘密地方的糖果,也摆在了桌子上。

灯笼挂起来了,冰灯点起来了,随着父母一声“出去玩吧”,孩子们就撒欢儿了。

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小子,放起鞭炮,那叫个开心!

到了晚上,年夜饺子煮好了,这饺子是最香的。

孩子们给老人磕头拜年,还有压岁钱拿,不管钱多少,一律是崭新的票子。硬硬的,连个褶皱都没有,拿在手里一弹,嘎嘎作响。

拿压岁钱,去买小洋鞭,是每个男孩最快乐的事情。

初一之后,还有大秧歌可看。秧歌队先在大街上扭,看谁家院子宽敞,就进去扭一阵。主人家,放上挂鞭炮,拿两盒烟就成。那时,人们要的是那份喜庆劲。不像现在,不给钱就扭个没完。

东北人过年,禁忌也很多。正月初三之前,家里有垃圾也不能往外到,否则,就是把财运送走了。初七之前,女人不能动水洗衣服洗头,否则,会不吉利。整个正月,女人不能动针线,否则,会扎瞎龙眼睛。男人不能理发,否则会死舅舅。

到了大年初六,大人们会说:这年就算过去了,该干啥干啥吧。
实际上,年三十到正月初六,只能算是过年大戏的高潮。它的尾声,要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中间,还会有正月十五这样的小高潮。
那时候的年,真叫个热闹……

而今,生活越来越好,可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就连那美丽的冰窗花,都很难再见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