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国画的十大构成关系,搞不懂,画一辈子也出不来!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7-1-15 05:24:04     标题: 中国画的十大构成关系,搞不懂,画一辈子也出不来!

本帖最后由 龙凤 于 2017-1-15 05:25 编辑

1.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2.气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3.气势

4.境
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7-1-15 05:24:16

本帖最后由 龙凤 于 2017-1-15 05:25 编辑

5.写
“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6.散

7.玄虚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8.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9.写意

10.空白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7-1-15 05:25:04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尺或度量单位,它是鲜活的、发展的、既客观又主观的。中国画的品评必须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美学平台上去俯视,才会认知、赏析、品评。
南齐谢赫有“六法”之说:
1.气韵生动(略)
2.骨法用笔(略)
3.应物象形(略)
4.随类赋彩(略)
5.经营位置(略)
6.传移模写(略)
古人评画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品、中品、下品三品之说。
黄宾虹解释:综神、妙、能之长,善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习气;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
穷笔墨之微奥,博古通今,师法古人,兼师造物,不仅貌似,而尽变化,继古人坠绝之绪,挽时俗颓败之习,是为神品。
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见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见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引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
中国画的学习
1.选择一个好老师。(好老师不一定画得多么好,能正确的近似科学的教授为标准)
2.选择一家或一派范画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研究,熟练之后,再学其他。(入手需高,所选范本一定为经典传世之作,先远后近)
临摹步骤:
读画:悉心地去观察、揣摩、解读范本整体的气韵及细部语言的结构形态。
(以上作品配图为画家王恒先生近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