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写字识人:如何从书法中读懂一个人 2017-01-20 09:04 作者丨胡丹
[打印本页]
作者:
zxcvb
时间:
2017-1-20 13:09:09
标题:
写字识人:如何从书法中读懂一个人 2017-01-20 09:04 作者丨胡丹
你在自夸书法好,别人或许通过你的书法在观你为人呢!这是今天我要讲的事。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比较罕见的崇祯帝书法。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的书法确为上佳之作,尤其是草书,很有才情。这固然有他勤练的原因,也与他个人的天分是分不开的。我说:“ 往往书法好的人,也是藏纳很深、心思很重的人。”大家想想,是不是有些道理?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历史上许多大书法家,如蔡京、秦桧、严嵩之流,都是用心深刻、令人不寒而栗的权臣(这里我不用“奸臣”这个词)。做官揽权,不善用计怎么行?这就跟写字谋篇布局一样,心中立定主意,然后下笔如有神。所谓“神”,是心神,心之主也。
(韩国电影《奸臣》剧照。奸者往往“大奸似忠”,须从细处、痕迹处看)
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能写一手好字?怕难。
人在写字时,没有满脸带笑的,都会吸一口气,把眉头皱起,嘴角紧绷,那是在用心、用力、吞吐意念呢!
我在那篇文章里,列出了崇祯帝的三种字体,正、行、草,我觉得草书最妙,行书次之,正书(楷体)再次之。
(崇祯御笔)
草书很自然,收放自如,笔力泼辣雄健,与之相比,正书就显得拘谨,没有生气了。草书的要领在大规矩下见其变与破,落笔实在是需要勇气的,笔稍微一软、一迟疑,就有败笔,整个队形就乱了,东倒西歪,书法的气也散失了。纵观崇祯帝十七年行政,他正有这样一种果然的气势,他不是拘拘之主。如果不是明朝气数已尽,非人力可救,崇祯断然不是亡国之君。
(徽宗瘦金体诗书)
另一位亡国的书法大家,是宋徽宗,他自创瘦金体,正经中透着一种矫揉之气,说明他心思颇密,但也过于自负,喜欢玩弄权术——可不巧的是,往往玩弄别人,自以为智巧的人,经常被别人玩了尚且不知。尤其是皇帝,他一个人,一颗脑袋,身边那些多巧佞之臣,他怎么对付的过来?所以愈是人心不古的时代,愈需要领导人“善藏”,不要弄计,否则越玩越坏事。崇祯、徽宗都是极聪明的人,心思很多,自以为聪明,却一把朝政的牌,越玩越臭,最后输的干净。
宋徽宗自创瘦金体,有谁能学?也就他自个图个乐罢了。乱世不可玩机巧,愈巧愈乱,此时特别需要多一些像唐代颜真卿那些的正人烈士。许多人学书,都从颜体开始,就是写字要从根上把规矩立好了。一心弄巧,最后反而坏事快。如果多一些像颜字那样雄浑朴实、不事巧佞之人,宋、明两朝的命,或许还能续得再久些。
(颜真卿)
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到处题字,他们字写的不好,主要是用功不够,不肯下苦功夫,再整天在官场混,难免沾染七八分的俗气,字憋屈难受,是正常的。可偏偏有人喜欢露一手,因为功夫不到,就经常吃瘪,或者被别人看出一些机窍,泄了机密。
比如下图这位地区领导人,经常写字,从他的字里能看出,他缺乏才气,喜欢循规蹈矩,所以字形拘泥,行笔迟疑,又乏果敢自任之气,则所写之字皆绵软无力,是无骨之字。看这样的字,让人感觉似乎有条索子,将观者缚住,气不畅,心不喜,不是好字。
你看到的多数官员的字,都差似如此。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官场久历形成的心态有关——字,毕竟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过,做到这么大的官,字尚且如此,只能说他乏英才了。
而下面这位,时常写字闹笑话,则早该束笔不书了。
写字举笔就错,说明她缺乏很深的意志力和沉稳的思考力,凡事做不到谋定而后动,可能做事也是急,还没想好,先撸起袖子搞起来,结果越做越错,最后无以收拾。研究台海局势的人,或许能从其领导人的“书法”里找到点门道。
要过年了,有朋友们可能要自己贡献墨宝,写几副字挂门框上了,读了我这篇文章,或许能在赏字时,多想一想字外的那些事,想想自己可能是一个啥样的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