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迎鸡年 看看这些“鸡”藏品 2017-01-22 09:00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7-1-22 13:26:40
标题:
迎鸡年 看看这些“鸡”藏品 2017-01-22 09:00
农历鸡年将至,记者近日去宁波的几家博物馆走了一圈,寻觅出了数件有关“鸡”的馆藏精品和读者朋友们共赏。
“鸡”的发音与“吉”字相近,公鸡的“公”与“功”、鸡冠的“冠”与“官”、鸡打鸣的“鸣”与“名”又恰是谐音,因此古人常以鸡的形象兆示吉庆,也以鸡寓意“功名”或“封官进爵”。于是,无论是在各类生产生活器具中,还是在书画艺术作品中,鸡的形象常常出现,人们或以锦鸡喻君子五德,或以母子鸡寓意家庭和美,“鸡”不仅被文艺化了,同时也被拟人化并融入了人文精神。
齐白石笔下雄鸡威武雏鸡稚嫩
藏品:《齐白石公鸡图轴》《齐白石雏鸡图轴》(现藏于天一阁博物馆,三级文物)
在天一阁博物馆的5000多件书画作品中,有两幅齐白石画的鸡,都属国家三级文物。其中《齐白石公鸡图轴》高134.8厘米,宽34厘米,画的是紫藤之下一只威武的雄鸡,它双爪撑开,匍匐张翅,竖冠突眼,作捕食之态,形神生动。画面上部的紫藤以篆势出笔,干枯浓淡变化丰富。紫藤花以没骨法点染,清丽淡雅,与公鸡的浓艳设色形成对比。全图用笔酣畅淋漓,尤其紫藤的线条体现出画家深厚的篆刻功底。
画右中部两行款识“民璧仁弟明日为别,赠此以当离筵,甲戌冬十一月中,小兄齐璜白石”,款末钤“白石”朱文方印。由此可知,这幅画作于1934年,是齐白石送给朋友的离别礼物。雄鸡报晓,乃有信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公鸡常被誉为诚信、守纪、准确,“守夜不失时”,因其勇武品格与守时信德常成为艺术家笔下的某种精神寄托。不知什么原因,此画辗转流落到了市场上,天一阁于1961年从荣宝斋购得此画。它的知名度较高,在天一阁的网站上可欣赏到。
另一幅《齐白石雏鸡图轴》画的是八只稚嫩的小鸡,小鸡形态各异,水墨浓淡相间,画上也有款识“借山老人白石天明即起一挥而就”,图轴上有“齐大”、“流俗之所轻也”和“朱别宥收藏记”三枚印章,前两枚印章都是画家本人的印章,“流俗之所轻也”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流俗,即世俗或一般的风俗习惯。曾经被“主流”画坛边缘化的齐白石,一向不讳言自己的木匠经历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这枚闲章就是因此而雕刻的。“朱别宥收藏记”印章说明这幅雏鸡图曾被甬上著名的收藏家朱赞卿先生的别宥斋收录,上世纪70年代,朱家后人将大批的古籍、书画捐赠给了天一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如今能够与大众见面。
鸡首壶很多,但这件鸡首壶很罕见
藏品:西晋越窑青釉黄鼬把瓷鸡首壶(现藏于余姚博物馆,一级文物)
这件西晋越窑青釉黄鼬把瓷鸡首壶是余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列在博物馆一楼的“姚江风物”单元展厅独立柜里。
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鸡首壶很多,仅余姚博物馆就有40多件,而这件西晋越窑青釉黄鼬把瓷鸡首壶因为器型完整,釉色清新,造型不俗,从众多鸡首壶中脱颖而出,在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
这件鸡首壶高23.4厘米,壶口有两个胡人头顶盘口,作盘腿状,肩部饰网带纹、连珠纹、弦纹及铺首衔环。壶身上的鸡首装饰精细,壶的另一端有小小的鸡尾。提梁形的黄鼠狼睁大眼睛看着正前方的鸡首,全身布满人字形篦点纹,四足撑住口沿,它前肢弯曲后肢伸直,造型逼真,充满了动感。整件器物胎体青灰,除底部外都施了青釉。
据余姚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作为青瓷中的精品,西晋越窑青釉黄鼬把瓷鸡首壶的知名度很高,1996年1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宁波文物集萃》一书,封面器物就是它。此外,《香港文汇报》、《余姚文物图录》、《余姚博物馆藏珍》等报刊都曾刊登过它的图片。
这件鸡首壶是在1995年2月由余姚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后移交至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所以1998年11月,它曾在杭州举办的全省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成果展上展出,这是它唯一一次“走”出余姚博物馆。
据悉,鸡首壶最早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西晋时期的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尾较小;东晋时期的鸡首壶,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被曲柄代替。青釉褐彩是早期越窑创造的一种装饰方法,始于西晋晚期,东晋至南朝早期盛行于浙江地区的瓷窑。直至唐代,越窑仍保留了青釉褐彩的装饰方法。
鸡首壶除了在我省出土外,在福建、广东、江苏和安徽等地也有出土。1972年,在南京化纤厂东晋墓中出土了一件鸡首壶,它的底部刻有“罂主姓黄名齐之”的文字,由此可见,鸡首壶在东晋时被称为“罂”。汉·王充《论衡·谴告》一文中有“酿酒于罂,烹肉于鼎”之句,刘伶《酒德颂》一文中有“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意思是说他双手捧罂在酒床的流槽下接酒,这说明鸡首壶在古代是一种盛酒器。
瓷帽筒当年家家户户都有,常绘有吉祥图案
藏品:民国景德镇窑粉花卉公鸡瓷帽筒(现藏于宁波博物馆,未定级)
瓷帽筒有什么用?宁波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明良介绍说,上年纪的宁波人可能会有点印象:老房子里,一张靠墙的八仙桌上,放着一对帽筒,主人晚上回家后,随手把帽子搁上边,第二天出门时再取下来戴上。一般认为帽筒的出现是在清嘉庆年间,慢慢就盛行起来了,在清末几乎成了各家各户的标配。瓷帽筒最初是实用性的物件,后来慢慢地装饰功能超过了实用功能,成为桌子上的装饰品。
瓷帽筒一般是成对出现的,上面都绘有吉祥图案。宁波博物馆的这对瓷帽筒高28.3厘米,明显比笔筒高大许多。这对瓷帽筒上的图案精美:草木茂盛,鲜花盛开,竹枝叶间蛛网已结,一只蜘蛛从中悬空而下,蜘蛛结网寓意喜从天降;地上一只公鸡飞奔而来,引颈张嘴,似欲待食,也警示人们祸福随时可以转换。帽筒上的题款“人贵知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图文相衬,意味深长。
这对瓷帽筒现收藏在宁波博物馆库房,暂未对外展出。
扇面上有秋菊有雏鸡,一派生机盎然
藏品:民国东庄秋菊雏鸡图竹扇(现藏于宁波博物馆,三级文物)
民国东庄秋菊雏鸡图画在一把竹扇上,这把竹扇是著名收藏家秦秉年捐赠给天一阁的众多成扇中的一把,现存放于宁波博物馆。
这柄扇长31.3厘米,扇面横度49.1厘米,此扇面是一幅小写意作品,以没骨技法作画,扇面左侧绘一丛盛开的菊花,一螳螂后肢蹬在花枝上,上身伏于花朵之上,花丛旁绘两只雏鸡,一只低头似在觅食,一只昂首望向螳螂,似欲捕食。画面着色淡雅,疏密有致,显示出一派活泼生趣。扇子上的款识是行草书法,背面是民国时期陈昌淦的墨宝。
鸡吉同音,除了民间喜欢以此讨口彩外,文人也喜欢以鸡入画入诗。如今,作画的人和曾经的收藏家都已经故去,但是我们有幸能够看到前人使用的物品和这些物品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宁波晚报记者陈爱红)
作者:
zxcvb
时间:
2017-1-24 16:28:02
精彩,点赞!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