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新人必知:刻在赵之谦边款里的印论
赵之谦是开启了“印外求印”理念的大宗师,他是真正把印人们的创作学习目光真正从印章内拉到印章外的第一人。仅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存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赵之谦画像
书香世业
锄月山馆
赵之谦印及边款
边款里说,“龙泓(丁敬的号)无此安详,完白(邓石如的号)无此精悍”。也即这个时候,赵之谦对自己的浙皖印风已相当自信,那两个创始人的水平,他自认有些地方是超过他们了。浙派的丁敬没有他的印安详,皖派的邓石如没有他精悍,他明显的是集两家之长的。初学者可以领会:丁敬为啥没有他的安详,是因为过于追求刻,忽略了篆体书法的婉通与安静;邓石如为什么没有他精悍,是因为过于追求书法的“写”意,而忽略了篆刻是“刻”出来的,需要刀痕。
赵氏撝叔及边款
“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就算是邓石如,刻这样的小印,也没有我刻的好。向你学习,向你致敬,但不迷信大师,赵之谦的这种劲头,新人也可以学习。再如,他干脆说自己是集两家之长的:
树镛审定
“悲盦作此有丁邓两家合处”,你们两家的长处,我都吸收了,我是正宗的浙皖横站的高手,我的作品集浙皖两家之长!
何传洙印及边款
他在29岁那一年,刻了这方何传洙印,在边款里,赵之谦开始论及汉铜印:
镜山及边款
显然,这次是元朱文。赵之谦在边款里说:
赵撝叔及边款
“从六国币求汉印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他主张取法乎上,这对于新入篆刻之门的初学者是有指导意义的,很多初学者,见到近人的一些精整作品,就赶紧取法临摹,殊不知,这是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的做法,所得甚少或者求而不得的做法。最早的古人的作品已经流传下来,他们是今天老师的老师,学起来更得真知。(其实这不绝对,后人有超越前人的,也应当吸收后人的东西,不可拘泥。)
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及边款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能够息心静气地去对待篆刻创作,才能得到浑厚的醇古气息,近来的印人里面只有扬州的吴熙载能够做到了。这可能是他在送吴熙载印谱让吴熙载提意见时说的客套话,因为他后来也看不惯吴熙载固定邓石如的印风不放,开始不满了,但“息心静气”对于初学篆刻的印人,指导意义重大,新入门的初学者,临汉印可能几方几十方,就想着出大成就,心静不下来,刻印的时候想着我要赚多少的钱,心静不下来,这都是息心静气的事儿。
赵之谦、悲翁两面印及边款
钜廘魏氏及边款
这次赵之谦干脆在边款里长篇大论地写了一首诗:“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赖君有印书,入都更得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说吾徒,行路难忘钱及朱。”
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及边款
“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傲到前无古人的地步,恐也只有赵之谦敢这样记边款,几百年来,他自己也自认是最牛的印家。但别忘了,他说他的出发点是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也即,他已经不再只盯着印内,他把目光移到了“印外”,这对于后人,意义更加重大,毕竟,篆刻从他之后,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印外求印”的历史时期,万事万物,从此都可向篆刻的方寸天地传递营养了。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