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邮戳欣赏--国内邮资已付 [打印本页]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14:44:11     标题: 邮戳欣赏--国内邮资已付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7-3-10 07:36 编辑

                     邮戳欣赏--国内邮资已付


邮资已付日戳是邮局在整寄整付或零寄整付和其它相关种类免贴邮票的邮件上,加盖的表示该邮件邮资付讫的邮政日戳。戳面刻有"邮资已付"字样和局名、日期。

中国从1954年规定国内邮资已付日戳样式,30×30MM,分为上格、中左格、中右格、下格4部分。后随邮政业务发展又分别刻制使用了国际邮资已付日戳、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港澳邮资已付日戳和台湾邮资已付日戳。1993年6月30日起,我国将现行的5种邮资已付日戳合并为两种,一种为中法文对照的邮资已付日戳、一种为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我国现行"邮资已付戳"分为"国内邮资已付"和"国际邮件邮资已付"两种。"国内邮资已付"戳又分为汉文"邮资已付"戳和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并用的"邮资已付"戳。全汉文"邮资已付戳"又分为"国内邮资已付"戳、"港澳邮件邮资已付"戳、"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戳3种。"国际邮件邮资已付"戳用于加盖寄发国外的大宗邮件的邮戳。戳面上端为法文"TAX-EPERCUE",下端为拼音文字地名。



[attach]58934[/attach]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20:39:25

邮资已付日戳在中国至少已有130年的历史。中国现存实寄封上最早的邮资已付日戳是清代上海海关兼办邮政时期1872年2月22日使用的英文“CUSTOMHOUSESHANGHAIPAID”椭圆形双圈日戳。

中华邮政时期,曾使用过八角方形、正八边形和圆形的“邮资已付”日戳,戳面在早期为英文或中英文,后以中文为主。如1948年广州的邮资已付日戳,戳面的四个倒角很小,戳内无框格,上方为右读中文“国内邮资已付/广州”,中间是汉字竖排3行表示的年月日,下方为英文“DOMESTIC/POSTAGEPAID/CANTON”。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20:40:35

    在解放区,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等解放区使用过“准予付邮”等邮资已付戳记,用于新闻纸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沿用旧有邮资已付日戳或新刻,未加统一规定。如1952年上海使用的由邮政业务宣传戳和邮资已付日戳组合的滚轮式戳,邮资已付戳戳面接近正八边形,宣传戳戳面文字是“写信封时,请加注邮递区号”和“邮票请贴在信封正面左上角”(指当时用的直式信封)。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20:41:44

从1954年到1995年,邮电部5次规定邮资已付日戳式样。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新式日戳多由中心城市向边远市县逐步推广,新旧日戳混用现象非常普遍,非规范日戳也常见。


1954年12月8日开始使用的国内邮资已付日戳为30毫米八角方形,戳面分为不等距三格。“国内邮资已付”字样和地名分列在较宽的上下格,中格较窄,再分为两格:日期字钉槽居中,右为戳号,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实际使用中有多种非规范格式,如上格文字为一行或两行,戳号均刻在下格。或把中格分为3部分。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20:42:43

1962年起使用的国际邮资已付日戳,上格为法文“TAXEPERCUE”,下格改为汉语拼音地名,中格与国内邮资已付日戳相同。

1977年3月起将国内邮资已付日戳改为三格等距,文字采用等线体,中格不再分格,戳号从原中右格位置移至下格。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9 20:43:57

      1985年7月27日邮电部规定邮资已付日戳分为国内、港澳、机要通信、国际4种。外形不变,戳面布局与1954年规定相仿,恢复较窄中格。除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外其余3种在下格地名下不刻局所名或编号,改刻邮政编码。但北京的日戳除极个别外继续使用局所号,未刻邮政编码。一些地方的邮资已付日戳虽加刻邮政编码,但仍为三格等距。
     一些邮局使用非规范的邮资已付日戳,如腰框式中格、类似于邮资机符志的组合式邮资已付戳,有的使用当时试用的第四批简化字,少数将局名和邮政编码同时标注。


作者: 志和    时间: 2017-3-10 02:03:11

好帖,欣赏!
作者: 清梦    时间: 2017-3-10 03:52:46

欣赏!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34:58

谢谢鼓励!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35:06

谢谢关注!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38:17

    1989年10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邮政互换局向台北直封航空函件总包,在寄到台湾的邮件较多的省市刻制“台湾邮资已付”日戳,规格式样同国内邮资已付日戳。1984年11月1日起开办的国内特快专递业务,由于不贴邮票,需交纳邮费,一些邮局开始使用“国内特快邮资已付”、“特快专递邮资已付”等日戳。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39:25

1990年7月开始,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浙江等省市一些邮局试用储墨式日戳,其中也有邮资已付日戳。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邮政业务中的推广,1993年起出现打印日戳,其中用于特快专递邮件的有打印邮资已付日戳。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40:36

在经过北京邮局1992年1月1日起正式试用(实际从1991年就有支局试用)的基础上,邮电部1992年6月17日决定将多种邮资已付日戳合并为2种,除保留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一种外,将国内、港澳、台湾、国际4种邮资已付日戳合并为中、法文对照的“邮资已付T.P.”日戳一种。戳面布局不变。并要求在1993年6月30日前更换完毕。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41:37

1995年6月16日邮电部规定,邮资已付日戳仍为2种:中、法文对照的“邮资已付T.P.”日戳和机要邮资已付日戳。主要改变是取消戳内的格线和邮政编码,恢复标示邮电局所名称省会城市不冠省区名称。拨轮式日戳的年代有全4位表示或2位简称表示法,月、日、时均以2位数表示。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42:45

1998年4月邮政总局曾经宣布,从当年5月1日起邮资已付日戳的使用范围将逐步缩小,争取到年底彻底取消邮资已付日戳。特快专递的邮资已付日戳停用后,使用特快专递EMS日戳作为已付邮资凭证。北京一些邮局用于大宗邮件的邮资已付日戳已逐步被标有邮资数额的邮资机符志取代。当年年底在东四邮局和建国门国际邮电局试用成功的“称重制签系统”邮资标签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邮区推广,同日北京邮区全面停止使用邮资已付日戳。据北京数家大宗邮件收寄局的统计,业务收入有明显增长。遗憾的是,全面取消邮资已付日戳的目标并未实现。看来,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之前,彻底取消邮资已付日戳有相当的难度。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07:46:33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7-3-10 09:48 编辑

2002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的消息称, 从10月份起,全国所有县局一律停止使用邮资已付戳;2003年年初,全国范围内停用邮资已付戳。取而代之的将是联网管理的邮资机。

为此,国家邮政局根据“便于管理、适应集中、方便用户”的原则,将调整大宗邮件收寄局的数量,原则上县以上城市设一个大宗邮件收寄点,省会一级城市可适当增加,具体数量由各省(区、市)局确定,并要求在12月底将局所名称、邮资机表头数据等信息报国家邮政局公众服务部备案。在国家邮政局与各厂商签订的购置邮资机协议中,已要求各厂商把现用的邮资机以及新购的邮资机进行联网管理,实现远程预置邮资、统计汇兑报表等功能,真正发挥邮资机管理邮资的作用。国家邮政局还下发了《关于综合治理跨界揽收、低资费收寄邮件的通知》,要求制止跨省(区、市)与邻近省(区、市)周边地区跨界揽收邮件的违规行为。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0 10:00:11

为加强管理,制止邮资的跑、冒、滴、漏,印有二维条码的邮资标签已在北京、福州的邮件自助收寄机签条上试用,便于稽核。由于目前中国邮政涵盖全国16361个电子化支局(所)的三级综合计算机网已经建立,实现了邮政生产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综合利用,为邮资机联网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在使用邮资已付戳的百多年来,由于它没有邮票那样漂亮,往往被随手扔掉。又因很多盖在牛皮纸上,品相好的不多,早年的实寄品已不多见。其中一些特殊戳更为少见,如为处理临时出现的大宗邮件而应急刻制的无时间邮资已付戳,北京王府井(八面槽)自动化邮局设置的投币式自动收信机1958年10月1日启用的圆形“国内邮资已付”日戳和“挂号邮资已付”日戳,以及字钉错置的趣味戳等。包裹单上也有打印的“国内包件邮费已收”戳或盖印的“国内包裹邮资已付”戳。


作者: 春水东流    时间: 2017-3-10 14:29:31

欣赏收藏。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1 08:37:47

谢谢支持!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1 08:37:53

[attach]58971[/attach]
作者: 春水东流    时间: 2017-3-11 19:27:12

欣赏,学习。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7-3-12 08:02:50

谢谢关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