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刘怀勇教授——太行山写生之二(结构塑造)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7-3-14 16:55:57     标题: 刘怀勇教授——太行山写生之二(结构塑造)

                                                大画家网                        2017-03-13 16:28
  
太行山写生课稿(总纲)
写生,是所有造型艺术必须的过程,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塑造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盲目的跟风,坐下来就画,往往的“不得要诣”,没有解决“问题”。在家这样画,在南这样画,在北还是这样画。虽然得手了几张漂亮的“作品”,但是,我们还是不得要领。当下的山水写生,步入了这么四个怪圈:1.院校式的“素描写生”,虽得形似,不得意趣,把山水画成了风景;2.江湖式的“大写意写生”,涂抹概念,不得形质神髓;3.师古不化,对号入座,不得物象真面目;4.千人一面,以师为本。不得自己真面目。
我的教学,是努力的从艺术的根本开始,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努力挖掘艺术塑造的自身规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什么?中国画的塑造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取舍?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呼应顾盼?什么是开合?什么是虚实?中国画的空间塑造是什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什么?中国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三十多年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舍与得”。我不赞成急于求成的学习方法,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走向高远、走向平远、走向深远。
太行山,我们同样带着问题来写生:太行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它的精神意蕴是什么?它的形质关系是什么?如何的塑造?我能发现哪些新的语言塑造?新的形式塑造?新的物象塑造?简单的说,就是如何的画?画什么?怎么画?再往深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画?这些为什么,是我们在坐下来画之前,就应该想明白的。但是,我们往往的没有为什么。中国有千千万万个画家,能成就巨匠的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
太行山写生教学大纲:
一、纪游 ;
二、结构写生 ;
三、局部写生 ;
四、整体写生 ;
五、意象写生。
一、纪游。熟悉山川风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目识心记,积淀和蒙养自己对太行山的认知,努力积累和提练山川之精神、物象之形质。发现并印证传统之笔墨语言。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物质世界里认识太行,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升华太行。
二、结构写生。“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不要“立体塑造”,强调“笔墨塑造”、“线性塑造”。
中国画的物象塑造,其实饱含两个部分:一是“笔墨结构”,二是“物象结构”。二者合,则神貌俱佳;二者分,则貌合神离。
选一块石头,不要“黑白灰”也不要“皴擦点染”,三笔两笔,提按顿挫,下笔有神。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筋、气、骨、肉丰盈。知道什么是“骨法用笔”,什么是“石分三面”。
选一块崖壁,近在咫尺,目所能及,手所能触。悉心的观察、分析、组织、思辨。找到山石的结构规律、组织规律,悉心推敲,悉心塑造。结构写生之要,即在“得物象之形质”,即在“得山之骨”。他日画葱茸苍郁之山,套上便是。
三、局部写生。把结构塑造、物象塑造分析清楚了,把握好了,再择取一个小局部,进行下一步的局部塑造训练。80公分左右的石头可以按照其纹理画出一座大山。发现规律,寻找结构,以小观大,在局部中发现大山大水的结构共性。眼到、心到、手到。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注意把握物象“形质”的塑造、虚实的塑造、疏密的塑造。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不要浪费画面的空间布置。局部写生画面一定要完整,注意取舍的关系、疏密的关系、笔墨与塑造的关系。
局部写生的要诣,在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应用中国画“以小观大”的理念,举一反三,画山得山,画水得水。
四、整体写生。在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的基础上,处理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呼吸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阴阳关系以及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势等。整体写生,一定要抓住所写物象大的神质关系,去粗取精,强调笔墨、强调物象形神的把握,即写实又写意,不可过于概念。结构、局部、整体写生都要强调写实性,不要概念性的胡涂乱抹。
五、意象写生。前面的四个步骤都完成了,形与质的笔墨塑造已经把握了,尔后抓住“神质”的东西,以精神为主导,高度概括,夸张取意地画出你心中的太行山。太行,不只是一座山,她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表述、塑造的写意精神。这种神与质的塑造必定来源于写生,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以太行为骨,以九华为韵,是我山水写生教学的理念。
不求画的漂亮,不求画的多少,但求把握正确的写生理念,会观察、懂经营、知塑造、得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对大家的要求与期盼。
刘怀勇
2017.3.11日于南太行青山石屋

结构写生我们总是在强调笔墨,而认真严谨的问一下,什么是笔墨?笔墨是从哪里來的?它与‘‘物象塑造’’有什么关系?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过。《芥子园》说石分三面,树分四枝。我们说笔法谓之‘’提按顿挫‘’、‘’轻重徐疾‘’。它们从哪里来的?它们与物象的塑造有何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我相信,我们所有的笔法,所有的‘’皴法‘’都是从实际的生活中而来。笔墨一定是为物象塑造所服务的。我们在太行山发现了‘’笔法‘’,发现了‘’皴法‘’,发现了山石塑造的艺术规律。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画教学的一条新通道。一个画家,犹其是一个成熟的画家,面对实际的景物,不能用笔墨准确的塑造,不能简单的用线塑造,只能似是而非的‘’写意‘’,实实在在是自欺欺人的水平。中国画的“普及与繁荣”、中国画不能够精研的继承与发展,都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写意‘’所造成的 。真正的写意,一定是由繁到简,从写实到写意的一个过程。写意最难,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言简而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在简约的笔墨意象中,蕴含了作者的才情、修为、气格,以及对物象塑造升华了的精神观照,是谓写意。这种种的深奥大义,皆来源于一笔一画的形式塑造、物象塑造、结构塑造,笔墨塑造。下面,我们就从一块石头开始,讲述‘’笔法与物象的塑造关系‘’ ‘’笔法与物象的结构关系‘’。 (附图)


【笔法与物象塑造的关系】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贝,启发我们开启智慧的法门。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圆融”,凡圆融无碍的事物,皆合乎“道”的要求。这是一个大的山崖,上下足有百丈。我们悉心的发现、择取了一块合乎于“道”、合乎于画面关系的局部。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潘天寿先生《灵鹫图》的石头?它的疏密、虚实、气魄,皆合乎于画面的要求。添上树,加上道路、流泉,它就是一张山水画。在左上角加上个大鸟,它就是一张花鸟画。这块石头给我们的启示:什么是笔法?什么是骨法?什么是提、按、顿、挫?什么是轻、重、徐、疾?它们与物象的塑造有什么关系?我们整天说笔墨,笔墨从哪里来的?笔墨又如何的塑造物象?我们从这局部的物象里,会找到完整的答案。


【笔法开示】“提”,即是山石裂开的“小缝”;“按”,即是山石裂开的“大缝”;“顿”,即是山石开裂处有了“阻碍”;“挫”,即是山石裂缝开始“转折”。
“轻”,小缝要提着画,故“轻”;“重”,大的裂缝需要“按”下去,尤其是在“顿挫”“转折”的地方,一定要“重”;“徐”,徐则深入而厚重,在宽博折转的地方,一定要“徐”;“疾”,小的缝隙、轮廓线,刚正的物象形质,可以“疾”。


我们到具体的景象里面去看看,《芥子园》与物象的关系。

《芥子园》是一本很好的基础教材。

【笔法与物象的关系】毛笔的每一次转折,都是物象的一次结构变化。


【笔法与物象的塑造关系】



【稳 准 狠】石分三面。如何的用毛笔,不用皴擦点染,不用黑白灰,不用明暗关系,只靠“线”来塑造?1.用笔简约,稳、准、狠;2.用笔有情,得物象“形质”;一个画家,连一块石头也画不准?不要胡涂乱抹,不要似是而非,我们就要斩钉截铁,就要稳准狠。因为这是中国画“写意”的基本要求。


【笔墨与物象的形质】圆浑的物象,宜用“松毛淡”的笔法。刚正的物象,宜用挺拔劲健的笔法。笔法,因物象“形质”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法”而治“万物”。如何得一个“老”字?如何得一个“新”字?如何得一个“厚”字?如何得一个“薄”字?不是物象,而是笔墨,如何得?

【笔无妄下】每一笔都与结构塑造有关系,没有关系的,就是添乱。


【秩序】物象塑造的秩序之美。易曰:可观莫如木。木(树)之美,齐而不齐也。跳动的音符,大小不一的节奏之美,齐而不齐的物象之美,是中国画的塑造之美。

【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然而,对比一定是齐而不齐的,欹正疏密的对比。如此,才会有节奏,才会有美的旋律。


【齐而不齐】在实际的物象世界里,寻找与发现艺术的塑造规律。


【虚实与取舍的关系】

【基础】这是我带团十几年来郭亮写生的缘由之一。“笔法与物象的关系” “结构与形质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意蕴与塑造的关系”。是我们在写生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中国画创作所必须的基础教学。缺失了这些基础的塑造,我们的中国画,只能是“概念的形式”“概念的涂抹”。

【祝福大家】结构写生,是我们走向局部写生、整体写生、意象写生的基础。也是我们发现规律,把握规律,以点带面,以小观大的开始。基础越牢越深,大厦越高越坚。祝福大家。2017.3.13日于郭亮青山石屋 刘怀勇














【从沟底走向山峰】我把大家带沟里了,申青山给这条沟起了个名字,叫“刘家沟”。说“那么多来写生的,二十几年了,只有刘怀勇老师每年都带学生在沟里写生”。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