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安徽六记|风物 2017-05-10 15:34
[打印本页]
作者:
远航
时间:
2017-5-11 05:44:52
标题:
安徽六记|风物 2017-05-10 15:34
在中国有个地方叫江南,
在江南吴头楚尾有个地方叫徽州
徽州
六记
徽州
,古称
歙县
,源东、西两山,西---黟山即黄山,东---白际山;黑白两山,龙飞凤舞,成黑白之格局。徽州
一府六县
,从北宋宣和至清宣统近八百年间一直稳定的隶属于古徽州,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缔造了
礼、艺、文、建、工
等独特的徽州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视其为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
地方显学之一
。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跟妈妈和弟弟参加了欧拉旅行大米老师、孙老师联合组织的徽州游学活动。
这次游学会以
探访古徽州和文房四宝
为侧重点,在亲身体验和细致的讲解中,
了解徽州文化和文房四宝的传统制作工艺。
我们拜访了
歙砚传承人程礼辉大师、徽墨传承人项德胜大师
、泾县宣纸及宣笔的制作过程,聆听中国非遗传承人亲口讲述制作的工艺及流程,并
亲手体验
了歙砚和徽墨的制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去到了古村祖源、木梨硔和呈坎,
感受古徽州真正的面貌之余,了解徽派建筑中蕴含的徽学文化
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是如何在徽学中完美体现的。
在中国大陆有个地方叫江南;在江南吴头楚尾有个地方叫徽州。
都说安徽水土细,滋养人。这古话可见是没错的,安徽的空气之中无处不散发着天潮潮地湿湿的润气。山石林木散发着古朴之气,溪流泉水散发着灵透之气,连风吹动铜铃的声音都散发着清朗的气息。
森林云海是这里独有的秘密。村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片土地给予了他们一切。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乘坐大巴车沿山路盘旋向上,很快就来到了祖源村口,村长家的小旅馆是全村最好的待客中心。从村口到村子里还要沿着石板铺成的青石路向上前行一段距离。路边是段水道,洗衣烧水都靠着这段浅溪。
溪水
清凉,延山而下;人情醇厚,依山而上。
拐过两个弯便是村长家。老板娘闻声出来招呼我们,还系着围裙,拿着锅铲;好似在招呼自家的亲戚。
饭前,我们先去看了村里的千年红豆杉。红豆杉这种植物啊,喜荫,耐寒,抗寒,生长的极为缓慢。可纵然如此,千年逝去仍长得几人都环不过来的粗壮枝干。
岁月在人类脸上和身体上刻下痕迹,却从不与人类相融,这虚无的永生只与自然融合,化作一张布满皱纹的面庞,在漫漫长河中窥伺着你的一举一动,守护着祖源村一代代的村民。
红豆杉在村里最高的山上,背靠高山面朝稻田。站在对面山上的小亭子里刚好看到伫立的长青杉树,麦浪清波。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感觉,
你会感到极致的心动和安逸的美感,没有剧烈的炽热,可却极为深入人心。
红豆杉朱砂色的果实似乎都随风轻轻的飘动。锯齿形的叶片深绿,裹满枝干,相互交映,遮挡出暗黑的阴影。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下,黑灰的交接刚好
映衬出安徽清新温暖的格调,像白色的墙和黛色的瓦
,这种微妙的遮挡,
竟用毫无规律的叶瓣拼凑出了,一副尤抱琵琶半遮面的图画
,如此,便更能勾着你去探究,怎样的水土能养出这般精巧的杉树。
坐在山上观山下的麦田、流水和人家,感受汤显祖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看过古树,回到村长家的小院儿之中,刚好赶上开饭。自家养的鸡,种的蔬菜米饭,晾晒的笋干和村里磨得豆腐。
一桌子的饭菜皆是村里自产的。我触摸到的安徽就连饭菜中都凝聚着山水灵气。
下午我们从祖源去往木梨硔,一路都是山间土路,甚至有一侧是悬崖。路边枝叶横生且多是带锯齿的条蔓。猛地一握,手上便会多条小口子。这是条真正的野路。木梨硔的一位老伯到祖源来接我们,回去的时候老伯平时走只要40分钟的山路,带着我们一行人竟走了近3个小时。好在一起游学的大小朋友们都相互帮衬,
大家吵吵闹闹的说这话,互相搭把手儿,这险峻的山崖也不觉得有什么了,反而充斥着其乐融融的氛围
。
带队的是
大米老师和孙老师
,两位老师都有着学士的博学与才气。跟两位老师说是一见如故也不为过。第一天见到大米老师的时候,就觉得十分的亲切,老师
总是笑眯眯的
,让人觉得跟大米老师
相处起来特别的舒服
。
主要负责给我们讲徽派文化的孙老师特别的
风趣幽默,但又严谨认真
,跟着怹,绝对能在
轻松愉快
的氛围里学到让你意想不到的徽学。
我们一行人里有不少小朋友,可最让我觉得难得的是,
他们对待小朋友居然能像对待自己的朋友
。无论是在讲课的时候细心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照顾他们的感受,我觉得都是难得的。
结识这两位老师,可谓是我旅途当中的一大收获。
"说着徽语的婆婆
仍在“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的古宅中守护着世代传承的秘密"
到了木梨硔的时候已是傍晚。简单收拾过后,我们出发去看落日。
木梨硔是一处坐落在山脊上的小村
,从对面的观景台上看落日时正好将木梨硔收进眼底。
红色的夕阳将木梨硔照成黑色的剪影,强烈的光线会让人觉得
这个古村离太阳非常的近
,甚至能感受到热浪般的气流扑面而来。
被太阳光映射成墨绿色的森林被逐渐升起的薄雾笼罩起来,渐渐在天边形成蚕丝一样的薄纱
,遮住了山谷美人般的面庞。日落之后的天色渐渐转黑,木梨硔小镇却亮起昏黄的灯光;
这微不足道的盈盈灯火,将整片山林都染成暖绿色的梦境。
第二天早上我们四点半起床去看了云海。昨日掩面用的轻纱,已是像棉花糖般浓厚,村子和山脊像是被这棉花糖吃掉了一般,在日光的照射下,
山林的反射中像是最初混沌一片的天地。但竹林和村落却被小心翼翼的用太阳金线勾出来,又像极了世界最初的伊甸园。
反光给云雾的边缘染上了蓝绿色或红橙色的淡彩油墨。早起的不光是游客,还有
村里的婆婆,也已经在浅溪边上洗衣。空气中凝聚着寂静、自在与怡然自得。看着清晨的一幕仿佛真的到了桃花之源、阆苑之境。
这镜花缘中总是有些秘密待人去寻觅的,古徽州这片土地自然也不例外。印象中许多人都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永远在黑白间寻找着平衡点。生命最初,我们认定世界是非黑即白的;生命最后,我们又融合了黑与白、清澈与混沌;能够企及黑白平衡的人都是真正的智者和大儒
”。在徽州山水中,我就看到了这样一种,
将黑白的人情风物融合到了极致的格局。而这种格局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徽派建筑黑白间的搭调与平衡
。
黑色的马头墙凌驾在白粉色的墙体之上,远望去,竟与徽州姑娘秀气灵动的面庞有几分相似。黑灰的瓦头如同少女细细描摹的眉,如远山之黛,悄然凝绘与白釉般的肌肤之上;
阴影间交相的映衬恍若古柏上的新雪、太平湖上的薄雾。
门楼层层叠叠,脊吻坠着仙人以佑宅,飞来椅和隔窗环绕的高墙深院中记载着徽州人讲不完的故事;
说着徽语的婆婆仍在“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的古宅中守护者世代传承的秘密。
在我看来,
徽州山水中掌握的那种黑白的平衡就在于,这些仍旧沿袭着徽州古习的长者们。
木梨硔很美,这个
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真正没有被外界影响过,他们仍保有这一种纯粹而不自知的本真样貌。
我们走了近三个小时的险峻山路来到木梨硔,
这里只有山石云海和古屋落日
。你绝不能在这里买到礼品,这里的婆婆也没有什么手工艺纪念品要卖给你;
但是只有在这个山窝最深处的村落中,你才能看到徽州人最古朴而简单的生活。
"这时候我才恍然意识到,有些事,有些传承的秘密,再不珍惜,就真的来不及了。"
我们是有着五千余年历史的民族,我们属于城市的热闹与喧嚣,可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让我们始终被这种历史长河刻下的印记吸引。古徽州真正的美丽,是能唤醒你生命最初,对文明对历史敬畏的心的力量;是能让你拥有,能欣赏徽州含蓄美感的能力;是会让你在古徽州历史的魅影中,感到卑微而向往情感。
这种感动延续了千年直至今日,在木梨硔的每一个角落之中,世界仿佛纤尘不染;
每一笔纯粹的徽州印记,都会被细小的分子折射进空气里,在日光中被无限放大,分外清晰。这时候我才恍然意识到,有些事,有些传承的秘密,再不珍惜,就真的来不及了。
我们在祖源看到的古树,在木梨硔看到的落日、云海、古屋都是如此这般。
我们
还会经历很多的事, 会衍生出能多的文明,千百年之后会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可在此时,在古徽州的晨暮之间,钟鼓之余,我只想这样感受着这里独有,带有最纯粹的古徽州印记的时光。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