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戴莲洲绘)
在这幅图中,有三个人物,右上角是一个富二代,左下角屋子里则是董黯和他受伤的老母亲。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有个邻居叫王寄,富而不孝,是个纨绔子弟,虽然家里很有钱,但对母亲很不好。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王母说,你看你家也没有钱,你怎么身体真么好,比我都好呢?董母说那是因为我儿子孝顺,让我省心。王寄回家后,王母就向他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但王寄却因此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黯知道后,跪在母亲床前痛哭:“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董母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于心不忍。他给母亲守墓,想着报仇的事,睡觉也枕着斧头。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随即去官府自首,官府对这个“辱母杀人”案不能决断,只好上报朝廷。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觉得他孝心可嘉,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并要他出来做官。董黯没有应诏,他愿意终老山林,活了八十岁。(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表现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这个故事说: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刘恒既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又勤理朝政,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要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三幅画各有特点,尤其是老母亲的形象,很有意义,王素的画明显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任伯年的画像是一个趴在桌子上闹脾气的老小孩,汉文帝还得哄着她,求着她喝药,李霞的画中,儿子在尝药,母亲早早就张着嘴等着了,好像能听到“啊”的声音。这三幅清人的画不知道比现代人画的高明到哪里去了,现代人往往把画面画得富丽堂皇,反而违背了史书记载的汉文帝尚节俭爱简朴的历史事实。(清,王素绘)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描绘源自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江革的少年,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这三幅图表现的正是背着老母亲逃难的情景,王素的画,儿子回头看,母亲在儿子背上却一副“放心”的样子,任伯年的画,是母亲回头看,替儿子“担心”,李霞的画是二人小心翼翼的赶路,一条小径是母子一心。(A,清,王素绘)
(B,清,任伯年绘)
(C,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是描绘的“乳姑不怠”,表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故事说,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健康。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唐夫人因自己的婆婆老龄无齿而乳姑(姑为母亲,这里也可以解释为婆婆),被后世广为传颂,“乳姑”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A图与B图中,小孩子看见吃奶,马上跑过来,很有生活情趣,而C图在背景上很有意思,富丽堂皇,符合唐夫人的身份,唐夫人是崔氏家族的媳妇,崔姓在唐朝那是贵族之家。(为母请医)
此图描绘的是吕洞宾指导徒弟为老妇人看眼疾的情景。吕洞宾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最爱帮助孝顺的人。图中穿白袍的为吕洞宾,旁边端茶的大概是老妇人的儿媳妇。(观音地藏十王图)
地藏菩萨是佛教中尽孝的楷模。在其本愿故事中记载,“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婆罗门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孝顺女所作功德,得以离地狱而生天”。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改编,在民间广为流传。地藏菩萨通过自己信佛念经,普度众生使得母亲脱离了苦海。因此,世人一般所谓的佛家“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为之不孝,与佛教所谓的孝道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佛家弟子尽管不能亲临父母,侍奉左右,但他们却竭尽一生普度天下众生,为父母积德积功。(杨柳青年画《忠孝节义》)
这幅画描绘的是《说岳全传》中的故事,讲的是抗金名帅宗泽病重,将印信交给岳飞代管,却引起杜充奉暗地排挤,岳飞一气之下私自回家。岳母晓以大义规劝,并在岳飞后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图为岳母刻字劝归营的场景。这幅画中人物的装扮像是戏曲中的装扮,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也有很多母亲与儿子的故事,如《钓金龟》、《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等,《四郎探母》也是杨家将中的一个故事,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孟母断机教子图,清,康涛)
《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这幅画的作者康涛在清朝就以孝敬父母出名。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