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扒一扒那些“丑画” 有的竟是“镇馆之宝” 2017-05-26 10:04 [打印本页]

作者: zxcvb    时间: 2017-5-26 18:48:26     标题: 扒一扒那些“丑画” 有的竟是“镇馆之宝” 2017-05-26 10:04

      【编者按】人类的艺术史不能说成是“美”的历史,作为“美”的反面的“丑”,它一直伴随着“美”而存在的。艺术中没有什么“美”与“丑”的界限,只是观看角度与观看方式的不同而已,正如名言“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来扒一扒那些“丑画”,不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你能想到多少?
中世纪宗教画中“画风清奇”的圣母子像
过去以往的艺术推崇唯美的、崇高的、和谐的等美的艺术形式,向往着符合客观规律的美的力量,而抑制作为美的对立面的丑,丑一直处在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如中世纪圣母子、以哀悼基督为题材的画作。大家印象中最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拉斐尔笔下带有人情味的圣母子像,而文艺复兴以前的圣母子画丑到让人怀疑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和审美。
我们印象中的圣母子像大多是这样的: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1505-6年 木板油画 现藏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
文艺复兴前,艺术家们受宗教理念的影响,遵循圣母玛利亚美术作品服务于宗教教化的目的,同时为了表现圣母子的神圣与庄严,往往将其描绘的表情呆滞、无动态、身体僵硬,表现的尤为明显的要属拜占庭帝国,意大利的圣母子画像风格就深受其影响。出现了很多“画风清奇”的圣母子像:
  
左边:圣母子像局部 867年 右边:庄严的圣母局部图 11 世纪
拜占庭风格圣母子像
  
左边:圣母子 12世纪 右边:圣母子14世纪
拜占庭风格圣母子像
  
乔托《圣母荣登宝座》325x204 cm 板上蛋彩画 1306-1310年 现藏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
努力摆脱拜占庭风格的僵硬,画面注意空间关系
  
《弗拉基米尔圣母像》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 博物馆镇馆之宝 俄罗斯圣物
《弗拉基米尔圣母像》是过去俄国最受欢迎的圣母像,是俄罗斯的圣物。这件据说为使徒路加绘制的圣母像,12世纪被君士坦丁堡牧首送给基辅大公,一直被视若珍宝。1155年,时任大公长手尤里和他的儿子安德烈发生矛盾,安德烈逃亡时候将这件圣像盗走。他带领人马一路向东北,经过克里亚济马河畔的弗拉基米尔城时,装载圣像的大车车轴突然断裂,队伍无法前进。安德烈认为这是圣像显灵,便下令在此地修建供奉圣像的教堂,从此以弗拉基米尔为都城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过画作时间至今仍有争议,一些认为是15世纪创作,而其他人认为是19世纪。
  
费奥凡·格列克的《顿河圣母像》15世纪末16世纪初 莫斯科画派 藏于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其实是仿照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的《弗拉基米尔圣母像》绘制的,也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传统的拜占庭风格圣像有明显的不同,玛利亚的表情是哀伤的,这是拜占庭风格没有的。另外,圣母的脸右面大于左面,嘴也微向右偏,拜占庭的圣像都是严格的遵循圣像画的图像规则,不会允许如此自由的创作。
上述作品中的婴儿都像成人,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中世纪婴儿都是对耶稣的刻画。耶稣形象一成不变这一概念影响了婴儿的刻画方式;二是中世纪的婴儿肖像通常是由教堂指示创作的,教堂是赞助方,这让描绘对象局限于耶稣和其他几个圣经中的婴儿。中世纪耶稣的概念受何蒙库鲁兹(homunculus)的影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小人”(littleman)。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约距今2.95万年前 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镇馆之宝
  
杰夫·昆斯《气球维纳斯(橙色)》
  
霍勒菲尔斯的维纳斯
  
遮光器陶偶 绳文晚期 陶土 高34.5cm 青森县出土 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外,我们知道西方宗教故事中的维纳斯代表着美,而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维伦多夫的维纳斯》与我们现在的审美观念相差很大,但在原始社会这类雕像强调的是生殖能力与母性崇拜,杰夫·昆斯曾为这个雕像创作了《气球维纳斯(橙色)》。日本早期历史也有一些特别的土偶。
明清人对“丑”情有独钟 化丑为美极富韵味
西方有宗教绘画,中国有围绕神话故事的画作,明清人对“丑”情有独钟,喜欢化丑为美,极富韵味,这可能是对长久以来的中正平和、摹古这类画风感到厌倦了,同时想要在绘画中求得自由。他们的一些绘画创作,涉及钟馗、丑石、枯木、怪树等形象以及泼墨、古拙等风格,为探讨艺术丑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基础。 钟馗是唐玄宗朝的落第士子,能够捉鬼降妖,落第是因为长得丑,据说长相能吓走鬼怪。明清时期的文人,特别喜欢假借钟馗的故事及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元代 龚开《中山出游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取材自钟馗嫁妹的故事,画中的钟馗两只枣形大眼中,人坐在轿子上作回头探视小妹状,带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
  
明 陈洪绶《钟馗像》(顾氏过云楼旧藏) 现藏苏州博物馆
  
清 高其佩《钟馗图》 纸本设色 纵:147cm,横:67cm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还有陈洪绶笔下个性十足的高古人物画,以山水画著称的周臣曾画过《流氓图卷》、罗聘所作的《鬼趣图》,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也挺有趣的。
  
陈洪绶《醉愁图》
  
陈洪绶 《采菊图》
  
  
周臣《流氓图卷》28x384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罗聘《鬼趣图》
“鬼趣图”的“趣”字通的是“取”,带有取舍、选择的意思。“鬼趣”其实指的是佛教六道轮回理论中的鬼道。罗聘在《鬼趣图》中创造各种各样的鬼相,作品旨意在讽刺时世,画上的各种鬼怪,其实是人的各种丑相,但是它给人的感觉却是非人的阴冷感。
  
南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横26.3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骷髅幻戏图》不同于一般的画作,它以一具操纵傀儡的骷髅为中心,所操纵的傀儡也是骷髅的形象。这具大骷髅的两旁都有母亲与婴儿的形象,整幅画在思想表达上贯穿生死。日本虽然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但日本人对于人死后的看法略有不同,日本国宝《饿鬼草纸》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盛行六道轮回思想,生前犯下罪业的人死后会在地狱道、饿鬼道等六道徘徊。而沦为饿鬼者会苦于饥饿口渴,形骸消瘦而却腹部鼓起,取食尸体或粪尿,受到非常痛苦的折磨。画卷中以明快的线条赤裸裸地描绘出、堕入饿鬼道的饿鬼令人厌恶的容貌及姿态,以及佛菩萨如何救济饿鬼的场景。
  
  
日本国宝《饿鬼草纸》12世纪后半期 纸本着色 一卷 26.8×538.4cm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近现代艺术对“丑” 的表现异常丰富
上面说的这些“丑画”对于近现代艺术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近百年的时间,难登艺术殿堂的“丑”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说以“丑”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已经得到了疯狂的发展。这种疯狂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它改变了人们过往的生活状态。
工业的发展日益严重的污染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机器越来越多的取代人力,不断加重人们的生存压力。于是,人类的人格畸形、精神焦虑、恐慌、崩溃等现象便随之而来。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开始反思对以往的美学的定义,艺术领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生命力量,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大量现当代的艺术流派。残酷战争除了摧毁物质和生命,也重组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世界,为新的艺术的出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接下来,我们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地梳理在过去认为是“丑画”。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年间 巴黎奥赛博物馆镇馆之宝
在被1863年法国官方“沙龙展”拒绝后,马奈带着这幅原名《水浴》(Le Bain)的作品参加了同年拿破仑三世钦定举行的“落选作品展”,一经展出继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全场焦点——嘲弄和公愤的对象。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之所以很出名、令人震撼,是因为它完全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并且所有的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端坐于草地之中的裸体女性科托兰·莫兰托,是马奈尤为器重的模特,画中握手杖的绅士欧仁便是马奈的弟弟,而另外一位绅士费迪南德·林霍夫,是当时小有名气的雕塑家,并且两个人都身着当时巴黎最时尚的礼服。
马奈没有按惯例对其作品中的裸女进行理想化的艺术处理,而是就使其毫不羞涩和胆怯的注视着闯入林中空地的人,而对于观众来说,每个人都害怕这个闯入者会是自己。也正是这样的表现形式激怒了当时的观众,画中这样的场景使人们感到一个词:鄙夷。就好像这是发生在法国巴黎某个公园里的场景一样,这被大家看做是伤风败俗的。
  
罗丹《欧米哀尔》1885年 雕塑
  
  
印度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裸体舞女像》高10.79cm,印度河考古文明发现的,描绘的是印度哈拉帕人
罗丹根据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的雕塑《欧米哀尔》是“化丑为美”的一个范例。人们从情感、道德和伦理等方面,对妓女一直都是深为羞耻的,在口头上也保持缄默,而对妓女的这般的关怀少有,也是近现代才有的。罗丹的雕塑刻画的不是妓女欧米哀尔青春年少、丰腴动人的时候,老欧米哀尔的肉体与人们观念中妓女所应具有的艳丽风姿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在这样的落差体验中,人们便会领悟一个道理:人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衰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 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马蒂斯《带绿色的女人肖像》1905年哥本哈根美术馆藏
大胆的线条和用色充分体现了马蒂斯“不按规则用色”的理念,让昙花一现的野兽派被艺术史铭记
  
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 1907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镇馆之宝
《亚维农的少女》不是毕加索的第一张立体主义作品,但它引起了一场艺术上的革命,面具的想法来自非洲雕刻,女人裸体的描绘打破温柔、高雅这类常规,取而代之的是张力、野蛮和原始性,同时这些女性都是画家记忆中的妓女。这幅画刚诞生就遭到朋友们的否定,他们还无法接受和理解画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甚至马蒂斯也嘲讽说:“毕加索会为他的叛逆行为付出代价,后悔莫及。”而同为立体主义阵营的乔治·布拉克即使在听完毕加索反复解说后也无法立刻认同。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相恋10多年,毕加索对她的印象是一个爱哭的女人
  
杜尚《长胡子的蒙娜丽莎》1919年
杜尚《长胡子的蒙娜丽莎》让蒙娜丽莎长了胡子,杜尚让其同时在两个层面上都有意义,除了艺术文化虚无成分之外,还将自我焦虑暴露出来,因为把男性特征给予了最著名的女性画像,也是对达芬奇和艺术家本人对性角色混淆开的一个微妙的玩笑。现成品艺术完全否定传统艺术的艺术原则,也颠覆了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
  
达利《战争的预感》现藏于美国费城美术馆
达利认为战争史意识形态的和无人性的力量,死亡和信仰、革命和传统的象征性的两极分化,是一种病态现象。创作于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几个月前《战争的预感》,艺术家利用这样怪诞的存在象征内在的冲突,这些躯体同时也是战争的象征,它们即使牺牲品也是侵略者。
  
弗朗西斯·培根《自画像》
  
席勒《自画像》1912年
  
弗朗西斯·培根《仿委拉斯开兹为教皇英诺森十世所画的肖像》1953年
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1650年
  
杰克逊·波洛克《母狼》
  
卢西安·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
对自我精神直截了当地描绘的画家还有文章开始提到的弗朗西斯·培根,肖像画是培根创作的根本,也是培根“直接与神经系统对话”的方式,这些肖像画没有表情,没有心理活动,表现的不是心灵状态,而是实际存在的状态。弗朗西斯培根还有一件很有意的画《仿委拉斯开兹为教皇英诺森十世所画的肖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恐怖,那变形的教皇形象暗喻了人们的焦虑、苦楚和孤独。培根的好友卢西安·弗洛伊德擅长画人体,特别是裸体女性,其作品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视觉愉悦的范围。
  
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
蜘蛛通常给人以恐怖、丑陋的印象,艺术家却用蜘蛛来代表母爱
相关阅读
美国糟糕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穿草裙的杂耍狗》。博物馆将之定位为“好像花了很多力气画出来但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画出来”的典型代表。
  
美国糟糕艺术博物馆藏 《蒙娜丽莎》
  
《艾琳》美国糟糕艺术博物馆藏
  
《艾琳》曾于1996年神秘消失了,博物馆创始人威尔逊先是悬赏6.5美元(约40元人民币)的“高额”奖金企图寻回它,后来又抬高到36.73美元,希望盗贼能完璧归赵。直到2006年,也就是《艾琳》被盗十年后,传说中的盗贼联系到了斯科特,索要5000美元赎金才肯把画归还。博物馆成员讨论后决定不支付赎金,最后盗贼因无处“销赃”,只好物归原主。
  
美国糟糕艺术博物 作品
埃赫那吞法老(Akhnaten) 埃及博物馆藏
  
法老特殊体型的两种解释:一是多种疾病综合作用,病源自近亲结婚;二是埃赫那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
日本国宝 信贵山缘起绘卷 局部 12世纪后半期 纸本着色 31.7×878.3cm 奈良县朝护孙子寺
  
土偶 绳文中期 山梨县出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