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竹沟工作的留影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同志担任中原局书记。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和开辟中原抗战的新局面,刘少奇化名胡服,经渑池、南阳来到竹沟。竹沟,位于河南省南部确山县境内,因河沟边和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簧竹而得名。这里一面邻水,三面环山,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刘少奇抵达竹沟以后,带领中原局的同志迅速开展各项党政军工作。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原抗战,如火如荼;革命火种,遍布中原。而他主政中原局所在的竹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指挥中心和重要战略支点,刘少奇亲切地把它称之为“小延安”。抗日战争中的刘少奇
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在刘少奇到达竹沟之初不足400人。刘少奇在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时,指令该部向豫东出发,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并努力争取在战斗中壮大自己。由于中原局和刘少奇的正确领导,该部在彭雪枫等人的指挥之下,仅用短短的一年时间即由3个连发展到12个团。后来,该支部队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1938年3月29日,由周骏鸣、林凯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从刑集出发开赴皖东战场。在刘少奇等人的具体领导下,部队由1300多人很快发展到近万人,后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五支队,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的一部分。总之,在刘少奇主政竹沟期间,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五师先后在此创建,随即开赴前线,在动员群众中不断发展壮大。刘少奇的功绩得到了竹沟人民的高度赞美,他们慷慨激昂地高歌:“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刘少奇在竹沟办公室门前栽种的石榴树
回望抗战历史,刘少奇在竹沟的传奇岁月,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原抗战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之时。他在竹沟的寝室内挑灯夜读,在会议上纵论战情,在操练场边谈笑风生,刘少奇在竹沟撒下的革命火种,如燎原之势迅速波及中原大地,并绽放出累累硕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多支干部队伍从这里走出,充实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军队之中;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和第五师也在这里得以创建,并开拔挺进抗日前线。而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从竹沟先后走出了两位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李先念)、120多位将军、60多名省部级干部。毋庸置疑,刘少奇在小延安竹沟的传奇岁月,使得竹沟这一特定的称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主要是一个人文概念。竹沟,这一红色“小延安”的美誉,可谓名不虚传、名副其实。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