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21世纪的中国还会出一个钱钟书,但王世襄是再也出不了了! 2017-06-15 16:03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2017-6-16 05:02:51
标题:
21世纪的中国还会出一个钱钟书,但王世襄是再也出不了了! 2017-06-15 16:03
“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的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因为这个理由,
2003年12月3日,
89岁高龄的王世襄,
从荷兰王国约翰.弗利苏王子手中,
接过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
从而成为了获得这个最高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
▲克劳斯亲王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10名获奖者,其中最高荣誉奖1名,奖励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卓著者。
王世襄,
因为他的《明式家具珍藏》和《明式家具研究》,
让很多古典家具和红木家具的藏友们所膜拜。
特别是他的《明式家具珍藏》,
被称为继郭沫若的青铜器、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
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王世襄先生)
很多古典家具的收藏大家,
都是在他这两本书里得到了启发,
可说,王世襄成为了绝大部分古典家具收藏名家的启蒙老师,
也被尊为古典家具收藏的“教父”式的人。
也因为这两本书,
海南黄花梨的价值得到了重新挖掘,
掀起了一场追捧黄花梨家具和工艺品的热潮。
他的弟子田家青说过:“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那王世襄先生收藏的就占有5件。”
不过事物总有两面性,
他的这两本书,
也成为贩卖文物商家按图骥搜寻名贵古家具的指南,
很多原本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视为“垃圾”的文物,
就这样被捷足先登的走私犯贩卖到国外,
这让王老先生曾经一度愧疚难当。
清 黄花梨灯挂椅(王世襄旧藏)
2003年的一场王世襄藏品拍卖会,
曾经轰动一时。
王世襄和他夫人一生收集的143件藏品被抢拍一空,
拍卖总额达6000多万元,
一些精品不断打破同类藏品的最高纪录。
据说当天拍卖完时,
很多藏家被赶不上拍卖的人堵在门口,
对那些拍到藏品的人说:
不论场上你拍下来的藏品是什么,
统统可加价20万!
可见当时藏家们对王世襄先生的敬仰程度。
清早期 黄花梨螭龙纹玫瑰椅(王世襄旧藏)
最初中国古玩界普遍认为,
家具只是生活用具,和书画、瓷器相比,登不了大雅之堂。
在很多古典家具被人们视为“四旧”或是“垃圾”时,
王世襄就开始了一点一滴的收藏和积累,
为什么当时他就能看出这些古典家具的价值呢?
被称为“明代之王”的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曾经说过:“这是文化和认识差异造成的空白点。”
明晚期 黄花梨灯挂椅(王世襄旧藏)
《三体》小说里有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词,
叫做“高维打击”,
就是生活在高维度的人打击低维度的人易如反掌。
比如在一个二维空间里,
就是平面图上画一个圆圈,
圆圈里的人是出不来的,
然而,如果是把这个圈放在三维空间,
就是立体空间里,
人就可以跨出这个平面圆圈的界限。
我想,思想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维度,
你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就无法理解那个维度的想法,
就象有些人看到精美的海南黄花梨工艺品就如获至宝,
然而有些人只会问:
“这不只是个木头吗?有什么用?”。
明黄花梨夹头榫画案
(王世襄旧藏)
王世襄当年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他从漆器、竹刻、火绘到明式家具......,
各种绝学,样样精通;
从蟋蟀、鸽子到大鹰......
你听过没听过的民间“雕虫小技”
他也都能玩得有模有样。
他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
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然而,
黄苗子先生却说他是“玩物成家”,
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
他玩成了大雅,
玩成了文化,
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王世襄少年时的架鹰照
王世襄偏爱这些当时认为不入流的玩意儿,
打小在一些人眼里就很“讨人嫌”。
他可谓出身名门之后,
诗书传家,
他父亲王继曾,
是一位外交官,
毕业于南洋公学,
也曾是一度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
母亲金章曾在英国学习美术,
后来成为著名的花鸟画家。
▲金章画作《金鱼百影图》至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舅舅金城则更有名,
当时的地位甚至超过张大千,
别人认为他这是在玩世不恭,
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符。
他十岁的哥哥夭折后,
亲朋纷纷扼腕叹息“可惜死了一个好的”,
不言自明,
当时的王世襄在别人眼里属于一个“坏小子”。
▲四岁时的王世襄(左一)与哥哥
他多才多艺,
兴趣广泛,
虽然喜欢玩,
但他有个优良的习惯,
就是要玩什么就把他玩到精通,
并且深入研究把门道写成文字记载下来。
他玩竹刻就有《竹刻艺术》,
玩画画就有《画学汇编》,
玩葫芦就有《中国葫芦》,
玩蟋蟀就有《蟋蟀谱集成》,
玩鸽子就有《明代鸽经清宫鸽谱》,
玩漆器就有《中国古代漆器》,
玩家具就有《明式家具珍藏》,
一生写了40多本著作。
他的《锦灰堆》一书就关于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共计105篇。
▲王继曾先生抱着一岁的王世襄
王世襄有两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至好,
第一是玩鸽子,
第二是喜欢厨艺。
他为了抓赶屋顶上的鸽子,
经常在四合院子的屋顶之间跳来跳去,
有一次被他妈妈发现,
惊得差点晕了过去。
就读于美国侨民学校时,
写英文作文,
上手就一连几篇关于鸽子的文章,
闹到英文教员不胜其烦怒说:“再写此鸟,无论好坏,一律给poor! ”,
“杨澜访谈录”要采访他,
他说他首先要给2008年的奥运会提个建议,否则不给采访。
他的建议是在奥运会上要放观赏鸽,
不能放家鸽和信鸽,
家鸽和信鸽只是“吃货”,
登不了大雅之堂。
(正在玩鸽子的王世襄)
烹饪,
是他在美食方面的另一“绝学”,
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
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
身背各色厨具,
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
亲赴好友府上献艺。
1983年,
刚刚改革开放,
北京举办过一次全国一级厨师大赛,
特邀了三个评判员,
其中就有王世襄。
▲王世襄随父母游览杭州林隐寺前的飞来峰
1934年,
王世襄读燕京大学期间,
父亲为他在燕大旁边买下了一座园子,
号称“王家花园”。
可他对理科不感兴趣,
整天就在园子里呼朋唤友种葫芦、遛狗、捉獾、养蟋蟀
玩得不亦乐乎。
读了两年,
多门功课不及格,
差点被开除,
最后经人说情转到国文系。
王世襄对诗词很感兴趣,
国文基础很好,
到了国文系反成了班里的尖子。
他经常代班里的同学做诗词作业,
男的女的每个人还按不同风格写,
成了班里的“抢手货”。
老师看到这些风格各异的诗词作业,
开玩笑说:
“他从来都没有教过诗词这么优秀的班级!”
▲燕京大学一角
1941年,
王世襄出来工作后,
梁思成给他引荐到历史语言研究所,
可是当时高冷的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竟没给一点脸子的对他说:
“燕京毕业的不配到我们这里来!”,
王世襄只好悻悻告退。
所幸的是,
梁思成收留他在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里,
文物方面的人才辈出,群英荟翠,
梁思成、朱启鈐,刘敦桢,林微因、
德国建筑学家鲍希曼等一大批名家,
成为了王世襄如饥似渴请教的对象。
▲傅斯年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德国建筑学家鲍希曼(从左至右)
1945年日本战败,
王世襄被当时的故宫博物馆馆长马衡,
推荐为故宫战时文物损失情况清点工作。
按当时国际法相关条例,
在侵略战争中被掠夺的文物,
应该归还原国。
然而事实上,
有很多被掠夺的中国文物却下落不明。
清点文物损失的同时,
追寻追踪国宝的下落‘
也成了王世襄的主要任务。
晚年的王世襄曾多次说到,
清理、追寻这批国宝,
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
(王世襄先生)
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9月,
他费尽周折,深入战区,
穿梭于各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之间。
不足一年中,
经王世襄手上追回的国宝就有2000多件,
其中就有极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战国宴乐攻战纹铜壶》和《商饕餮纹大钺》等。
主要负责的6项文物清理追讨工作完满完成。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商饕餮纹大钺
此后的王世襄似乎一帆风顺,
1945年与袁荃猷结婚;
1964年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
1951年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
▲1945年,王世襄与袁荃猷成为终身伴侣
可是,
到了1952年,
王世襄的命运急转直下。
在当时的“三反”运动中,
他因为曾经做过战时文物清点追讨工作,
而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
审查一年,
虽然最终证明清白无辜,
但在关押期间就落下了肺病,
故宫也开除了他的职务。
1956年,
王世襄又再次被划为右派,
他在十年期间被正式排除在主流文物界之外,
只能自已到处收购一些当时认为是破烂的古旧家具和古董文物。
那时就住在一间破旧漏雨的小屋里,
出门就骑一辆旧自行车。
(骑自行车去买菜的王世襄先生)
生活虽然拮据艰难,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收藏各种古董和旧家具,
因为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旧家具,
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甚至还和夫人睡到收购来的柜子里,
当时还被人笑称“柜人”。
为此,
邻居还给他写过一幅对联:
“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
横批——“斯是漏屋”。
王世襄说过:
“受到这些莫名其妙极不公平待遇的时候,
有些是自寻短见,
如老舍、陈梦家等自杀了,
相识于燕京大学的陈梦家与赵萝蕤
而有些人选择挺而走险,
我跟你拼了!
但是这两个都行不通,
自杀当时是说“自绝于人民”,
挺而走险也不行,
我要堂堂正正的做人,
不是做好人,而是做一些对国家有价值的事”。
当时他收购的这些“破烂,
日后事实证明,
一个个当时一文不值的东西,
都成为了一笔笔巨大的财富。
王世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澜涛天,
他总能从容应对,
这与他大智若愚的智慧和拿得起放得下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当年他一屋子的旧家具,
可是1966年,
浩劫开始了......
红卫兵天天抄家“破四旧”,
如果被抄走按当时的“规矩”,
肯定是一把火烧光了,
为了让这些文物不受到损害,
他心生一计,
与其被动抄家还不如主动要求抄家,
于是他向文物局文博所请求“抄家”。
最终文博所工作人员来“抄走”了大批文物和财物,
正是这次“自动缴械”才无意中得以挽救了自已的这批文物。
1976年,
王世襄写信申请收回这些文物做研究,
最后这些文物陆陆续续回旧到了他的手里。
(阳光钢毅的王世襄)
1992年,
上海博物馆修了新馆,
需要一批古典家具作陈列。
香港实业家庄贵仑有意出资买下王世襄的藏品,
用以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王世襄经过深思熟虑,
最后提出了一个要求:
就是价格想给多少是多少,
只要够买一个新的房子就可,
但是庄贵仑买下的这些收藏品,
必须一件不留的捐给上海博物馆。
协义就这么达成了,
最后不过100万美元成交,
王世襄历经半个世纪收藏的79件明清家具全部奉上。
他只得到了国际行情价格的十分之一。
王世襄说:“这个东西占有是次要的,
主要是对它得到研究,得到欣赏,
我划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由我得之,由我谴之,
想永久保留,连皇帝都办不到,
妄想者岂非大傻瓜?!”
顶级收藏:海黄紫油梨鬼脸玉壶春
¥27500
购买
在《锦灰堆》一书中,
王世襄夫人袁荃猷刻了一幅剪纸——“大树图”,
在这枝繁叶茂的大树上,
王世襄一生的15种爱好就像果实一样隐藏其中。
▲“锦灰”,即别人不重视、但又是美的东西
2009年11月28日,
工世襄与世长辞。
世人感慨“21世纪的中国还会出一个钱钟书,但王世襄是再也出不了了。”
这些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人虽然离我们远去了,
但他们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为了整个中华文化的注解者。
作者: 洪林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