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高的要求下,能造出来的潜水器也是寥寥无几,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则更是少得可怜!(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这些潜水器功能都非常相似的,所以它们在设计理念上其实也是相似的,做出来也非常相近,都是胖乎乎的:(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采用固体浮力材料来提供浮力。二十多吨重的庞然大物要到海底还要能够浮上来,谁来给它提供浮力呢?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基于玻璃微珠的一个固体浮力材料,空心的玻璃珠,它的直径从几个微米到一两百个微米,组合起来,用树脂粘起来就变成一个块,这个的密度大概是零点五几可以承受七千米的压力。(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水下进行通信。这一点“蛟龙号”在国际上是比较先进的。在七千米深的海底完全靠水声通信,把我们要传的信息变成声音在水中传播,传到水面之后再把它变回信号,这样就可以在水下进行文字及语音聊天,照片传送等,从而把潜水器的很多数据传到水面,这些功能是国外很多潜水器没有的。(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先来说科学。刚才说到了深海有很多的未知,而“蛟龙号”就是去直面和研究这些未知的!(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除了这些热液生物之外,还发现了基于冷泉的。所谓冷泉就是从海底冒出来的甲烷,这些生物靠海底冒出来的甲烷气体作为能量源来生存。大家可以看到,下图上面是深海热液区,下面是深海冷泉区,这些贝壳、螃蟹、虾等,看起来比较眼熟,并不是稀奇古怪的生物,虽然生态系统完全不一样,但他们的长相是如此地相似。(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下图是2013年“蛟龙号”在我国南海的“蛟龙冷泉”拍摄的,图中密密麻麻的是贝壳和白色的白瓷蟹,还有一些虾,量非常大,他们完全不依赖于阳光,就靠海底冒出来的甲烷气体生存。细菌吃甲烷,大的生物再吃细菌,从而维持了这么一个生态系统。这完全是靠甲烷来维持的。(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深海里面还有太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蛟龙号”下去调查,去采集和研究。(图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
一是锰结核。像小土豆一样的里面富含着金属成分的物质;(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此外,在性能方面,这次研制的4500米潜水器也比先前的“蛟龙号”有大幅提升。比如,4500米载人潜水器拥有5个观察窗,比“蛟龙号”多了2个,可以满足更多视角的科学观察;虽然载人舱同为3座,但有楼梯方便出入舱,并且舱内操控界面也更加舒适;潜水器电池的可用次数也从原来的50次增加到了500次。因此,它拥有更好的作业能力。(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先通过4500米级深潜器的研制,我们积累一定的技术,之后就要用自己国产的技术去做能够耐11000米压力的载人球、浮力材料、机械手等等装备,包括声学装备等,用我们自己完全国产的技术,把我们的科学家送到世界上最深的深渊去探索。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