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 斗彩葡萄杯
釉下紧贴胎体幽艳浓丽的青花,透过洁白的釉面所闪耀的迷人光彩,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妍——成化斗彩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受到行家的热衷与追捧,并促成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成交。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成化瓷器的精美,与明代朱见深皇帝有关。或许正是由于成化皇帝性格懦弱,导致那个时代的官窑瓷器有一种独特的淡雅之感,这种特殊的美学品位已经逐步被后世所认同。因而在去年成化斗彩鸡缸杯特展上,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名称——“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清雍正 斗彩“五色祥云”图长颈撇口胆
朱见深的即位可以说是中国御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治下,景德镇御窑厂成为了唯一的御窑,垄断了御器生产。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术和工匠向景德镇的汇集,当地瓷器质量由此飞速提升,推动成化时期的瓷器制造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斗彩。明成化 斗彩人物纹天字罐带盖
然而,相比宣宗时代的允文允武,重视外在事功,宪宗朱见深显然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喜好世俗生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朱见深这位皇帝,更加“接地气”,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成化时期的瓷器似乎更具“现代性”。清18世纪 斗彩穿花龙凤纹梅瓶
成化皇帝的审美,显然受到了后世皇家的青睐。清雍正 斗彩水波寿石团花纹天球瓶
以上三例记事档中五彩器,结合传世品分析大都是斗彩瓷器,说明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斗彩与五彩仍未被区别,清宫亦将斗彩称作五彩。明成化 斗彩地龙花卉纹天字罐
成化斗彩鸡缸杯因其为文人赞颂、存世稀少加之工艺精细,在艺术品市场上屡屡拍的高价。1949年,香港古董商仇焱之以千元港币购得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当作一个经典的捡漏案例流传于世。1980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拍卖会上,这件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528万港元。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纪录。目前成化斗彩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散落民间的数量极其稀少。而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成化斗彩残器,它主要来自于出土碎片。成化斗彩是官窑所烧,为皇家御用,给皇帝烧瓷器自然精益求精,不合格产品通通打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见到成化斗彩碎片的原因。清雍正 斗彩莲托团花纹斗笠碗
在传世的斗彩瓷器中,除了鸡缸杯之外,还有许多“神品”,像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收藏的明宣德斗彩鸳鸯莲荷纹碗、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等。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只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捐献的,这件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被视为故宫瓷器的镇院之宝之一,是孙瀛洲在解放前花了40根金条收来的。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飞舞蹁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而无光,然而这恰恰是明代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仿品无法仿效之处,这种紫彩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乾隆 青花斗彩花龙纹梅瓶
当然,仿品就是仿品,在真正的鉴定家眼中都会原形显露。比如像之前所说的当代仿品,在外观、尺寸上虽然与成化真品极为接近,但对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渐收的曲线弧度的把握却是相形见绌的。再有,成化斗彩瓷器的胎质虽白而细腻,但迎光泛红或微闪黄的微观现象,却是仿品中所不可能显现的。此外,成化斗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识周围的双框线条所呈现的自然的浓淡笔韵,同样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明成化 斗彩亭台园景纹天字罐
成化斗彩的器形清乾隆 官窑斗彩云龙纹罐
罐: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颈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清雍正 斗彩八仙图撇口盌 (一对)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名。明成化 斗彩果树双鸟纹高足杯 (一对)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约可 分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细高柄,撇足;Ⅱ型:广口,浅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细高柄起弦,撇足。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赋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