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林《篆刻学》内页书影)
篆书所含的文字体系足够庞大,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缪篆,再加上如诏版、权量、砖瓦、鸟虫、兵器等变形或装饰性文字,而且这些文字,早已淡出我们的实用范围,只有有篆刻字典和工具书以及前辈印人的作品里才能见到,就好像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环境里学习外语,举目所见,尽是毫不相关的文字和单词,但同样跟学习外语一样,学习篆字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这件事。(《峄山刻石》上的小篆)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的认知,汉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后来是继之而来的金文、石鼓文,这些文字的或刻于甲骨,或刻于青铜器,或刻于石鼓,由于载体器物的限制,这些字体较自由,不规整,不标准,当然也不益于汉字形成通行全国的文字体系,到了秦代,秦始皇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推行汉字标准化,这就是小篆,到了汉代,许慎将汉字的编了一本字典,就是我们说的学篆刻的必备工具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收录标准小篆9353个,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不加以解析,要掌握这近万个篆字,实在是一个大难题。(目前市面流行的《说文解字》版本)
有人说,我可以日积月累啊,把说文解字从头到尾逐字学习认识一遍就可以了,我本人以前也是下死功夫逐字去抠《说文解字》,并在以前的文章里倡导大家以《说文解字》为标准教材,一个字一个字的过关,但这种方法是较慢的方法,且学习者如果不是对篆刻和文字学特别热爱的话,往往虎头蛇尾,最终坚持不下来。那么,有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呢?(王福庵《说文部首》)
其实我想说,这50通下来,篆书的基本功也有一点了。(《篆法百韵歌》的首句)
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mou二声)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