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清明上河图》赏析,画面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的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水    时间: 2017-9-15 18:26:37     标题: 《清明上河图》赏析,画面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的危机?

2017-09-14 16:59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流传故事。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如今,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然而,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认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900年前的宋朝汴京城是什么样的盛世景象?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答案就在《清明上河图》的画画中。它用丰富的画面,展现了画家笔下的北宋汴京城的繁华富庶以及画家对于盛世背后所隐藏危机的忧虑。在现代视角的解读下,《清明上河图》已经不仅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名画,它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种文化的传承。900年来,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再创作层出不穷。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清明上河图》卷(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汇集了画家在人物、屋宇、舟桥、船舶、树石等诸多方面的绘画才艺,其绘画主题有着很强的思想性,构思、构图方面堪称妙绝。
精妙的画面内容

画作并不是描绘汴京城的某个具体实景、实地,而是艺术性地概括表现了开封城内外的河流、桥梁、城门、街市等,构思缜密,布局精到。

全卷描绘了810多人、80余头牲畜、30多栋房屋、20多艘船舶和20多辆车轿,其场景之大、视域之广,为早期绘画之最。以人物身份而论,表现了仕、农、工、商、道、释、巫、医、学、兵、丐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
画面背后的危机

从表面上看,画家集中概括、客观表现了开封城清明节期间的繁荣景象。但是,他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期社会的阵阵隐忧。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而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劲敌正在厉兵秣马,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都城,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
艺术价值非凡

在艺术上,全卷采用散点透视,结构分明且互有联系。张择端对码头生活和漕运活动最为熟悉,甚至包括其中的生活细节,如对桅杆的形状、堤岸的结构、船桥的构造等等所作的描摹都符合物体自身的结构,特别是驳船因不同的载重量呈现出不同的吃水程度。
该图的建筑和舟船并非严格意义的界画,画家并未全部使用界画工具,一些是徒手绘成,风格精雅而坚凝,使建筑、舟桥的线条充满韵味,全无板滞之弊。其界画功底和山水笔墨胜于人物,人物造型生动稚拙而富有生活情趣。画家的艺术格调凝重厚实、沉稳大度。代表了宋代市民阶级中学人阶层的张择端在接受宫廷艺术之后,显现出审美的多元性,故其艺术内涵之深、意蕴之厚,后人难以企及。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