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山脉中段,毗邻高阙塞
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北行,抵达浩瀚沙漠与茫茫草原交会的北部边郡——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时在公元前215年,即秦始皇帝嬴政完成统一之后六年。阴山山脉中段,战国秦长城遗址上,牧羊人随手堆起的石堆
将匈奴逐出之后,蒙恬完成了他人生中另一项壮举——为防匈奴再度南下,蒙恬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连接起来,又加增修,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蒙古草原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叹的伟大工程之一。阴山中段的长城遗址
2012年秋色渐浓之际,我们横穿内蒙古中部,经行之处,正是秦长城蜿蜒于内蒙的段落。只不过两千余年风雨剥蚀之后,长城多已残毁,只在某些地方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这些残存的墙体孤零零矗立在那座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山脉之上,永恒沉默,任凭长风浩荡,固守着太多历史的秘密。大青山以北,秋色连天
阴山是天地造化所生,而逶迤其上的长城是人类的大手笔。秦帝国在阴山这道天然地理界线上修筑长城,自然是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帝嬴政希望用这道气势宏伟的边墙阻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在帝国的北部边陲确立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城似乎是秦帝国在北方的疆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道防御工程,并不具备真正的疆界之意义。大青山蜈蚣坝,十月,远处山顶上已经浮着一层白雪
在阴山上,人造的长城与天造的山脉是合为一体的,而这两个巨大的可视景观背后,隐藏着一条不可见的农牧分界线,这条线隔开了两种截然不同、不可调和的生存方式,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北部边疆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所有争端,几乎全部源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或者说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函谷关
龙门碣石以北却是一个颇为含糊的描述,它只设定了南部边界,北方伸延到何处,司马迁未予说明。若依照当时形势,司马迁对这一区域的界定,向北当已越过阴山。内蒙古,武川县
司马迁所描述的这条农牧分界线之形成,应当是在战国时期,因为此前数百年的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尚且杂居着众多被称为“戎狄”的少数民族,有些民族甚至居住在周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比如伊洛戎和陆浑戎。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不事农耕,或畜牧,或狩猎采集,在中原诸侯的夹缝中惨淡营生。彼时中原地带农耕与畜牧错杂相处,自然不存在一条地理上的农牧分界线,尽管阴山南北的广阔区域内,草原民族早已在那里生息繁衍了无数世代。阴山中段的秦长城
事实上,对于黄河中下游那些不甘心被同化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即将步入的边缘地带是无从选择的,东、南两个方向都已变成农耕的天下,他们只能迈向西方和北方。显然,被同化的应该是那些居处于靠近中原核心地带的少数民族,而走向边缘的必定原本就靠近边缘,比如分布于今日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的“戎狄”。随着这些少数民族的撤出,司马迁指出的那条农牧分界线渐趋形成。阴山以北草原深处
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拉铁摩尔说:“完全游牧社会的形成,既有新加入的少数民族,也有一批旧少数民族如戎、狄等,被汉族农业社会的扩张逐出中国北部后,转变为草原的新少数民族。”也就是说,这个完全游牧的社会,由被排挤到北方的畜牧民族和原本就游动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融合而成。阴山中段,乌兰烽火台
战国时的秦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自西南向东北横贯黄土高原,直抵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南岸,全长千余里;燕长城西起张家口,一路向东北伸延,抵达辽东半岛的渤海之滨;赵长城位居秦长城与燕长城之间,恰在阴山一线,沿着山势的走向分作南北两列。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