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鸣虫)
“捉”即捉虫,那古人是如何捕捉鸣虫的?从古人笔记上看,有“昼捕”与“夜补”两种,这两种捉法里都有窍门,一抓一个准。(鸣虫蟋蟀)
宋人 舒岳祥有诗称:“秋虫不用喙,动羽哀更清。夜长不肯默,我眠渠自鸣。”所写的就是秋虫夜里善鸣现象。(夜捕鸣虫,今天山东地区有些农民精于此道)
(夜捕鸣虫,今天山东地区有些农民精于此道)
南宋贾似道《促织经》中“捉促织法”,对如何捉蟋蟀有具体描述:“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初秋时,于绿野草菜处求之;中秋时,须在园圃垣墙之中侧耳昕其声音,然后觅其门户。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掭求其出。若不肯出窝者,或将水灌于窝中,跃出……”(童趣,捉虫子)
《促织经》称:“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过去玩虫圈一种说法,叫“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捉到金色的蟋蟀,玩家往往十分兴奋,精心饲养,待关键时露一招。(玩家养虫)
“养”有“喂养”与“种养”之分,喂养是蓄养捉来的成虫,这是玩虫的基本功,能种养鸣虫才是水平。所谓种养,即人工繁殖鸣虫,这是明朝人的发明,在北京地区很流行。(专业养殖蟋蟀)
清朝时,古人玩虫、捉虫的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清朝把斗虫与养虫,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尤其在贵族中间,尤如此。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清人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秋时收养蟋蟀,至灯节则置之鳌山灯内,奏乐既罢,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乾隆御制款粉彩蟋蟀罐)
络纬即鸣虫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乾隆诗后《自序》清楚交代了宫中养虫的事实:“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