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个寓意团圆安康的节日。
一家人,一枚圆月,几块月饼,
人月两团圆,
构成这个节日里最美好的人间情味。
中秋,最是人间好时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仲秋月半,秋报丰收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丰收的时节。古人春天播种时,要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保佑丰收,叫做“春祈”;秋天收获后,还要祭祀土地神以感谢神灵佑护,同时祭祀谷神以报告丰收,这叫做“秋报”。中秋望月,人月两团圆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聚”,这是中国人最向往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中秋拜月,梦想成真
中秋有“祭月”和“拜月”的习俗。“祭月”是上古的仪式,与对月亮神的崇拜相关,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祭法》中说“夜明,祭月也”。中秋嚼月,又到一年咬月时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必食之品,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沈榜《宛署杂记》中“八月馈月饼”条的“注”解释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之数百钱者。”苏轼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中秋赏月,美丽神话
民间中秋赏月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寄怀,伤感别离,“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在民间,中秋则是一个世俗欢愉的节日,明代《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末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清 高其佩 《嫦娥》
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传说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高达五百丈。汉朝有一位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中有一只兔子,其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早在春秋时便有了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屈原的《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之句,其中“菟”就是白兔,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也提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