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札记|那黄土,是我要走的知青路 [打印本页]

作者: 高歌    时间: 2017-10-26 17:30:17     标题: 札记|那黄土,是我要走的知青路

中国矿业大学

2017-10-12 21:14


引言
听着孙老师说的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之旅,目睹朋友圈里的孙老师兜兜转转到了梁家河,喜欢孙老师笔下朴实的陕北人民、透露着橘黄色灯光的窑洞、深蓝色的夜空和宁静寒冷的陕北夜。第二曲,初见梁家河,与君共赏。
初见梁家河

晚上九点的梁家河,已是夜深人静,我从老乡家的窑洞出来散步,沿路又走到总书记当年担任支部书记时的旧居。知青旧居前的河川里看不到流水但能听到细碎的哗哗声,东坡西梁上还有零星的几孔窑洞亮着灯光,光照出来窗权上的格栅和剪纸,那是陕北人民的智慧。窑洞灯光的橘黄,夜空底色的深蓝,互为补色反差鲜明,更加凸显着陕北夜的寒冷与宁静。我在想,四十多年前在梁家河插队的青年习近平是否也常常独自一人踱步在村里的小路上思考着未来? 15—22 岁的青春时光里又有多少个夜晚他在这里仰望着星空?
我们都无法体会那些岁月给了他怎样的磨砺,但无疑是那些苦难的岁月给了他最坚实的成长。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的旧居

孙洪洋老师在宝塔山
下午 3 点从延安买了去延川县的车票,计划从延川搭车去梁家河。在延安车站候车间隙冒雨路览了宝塔山,心情不错遂微信赋杂诗一首:
风冷心如火,轻身塔下过。
饥肠且不顾,直奔梁家河。
宝塔山曾是多少青年向往的地方
汽车并不按班次检票,流水发车,只要途径延川的都可以上。于是就近上了绥德方向的汽车,常听“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子”司机师傅就是粗壮厚朴的绥德汉子。我说我是去延川,他说“奏是的,额这车奏到!”大概多久到?“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嘛”。算算时间我以为今天可能要在临川住下了,于是告诉师傅到了临川喊我一下,便不再说话。沿途有许多土窑洞,不少已经荒废,细雨朦胧,不知觉间睡着了。
文安驿镇通向梁家河的路口
中途有人上车,醒来发现临街店面招牌有临川字样于是又问到哪里了,师傅说:“梁家河,还要一会到临川,木事,你睡,到了额叫你!”
“梁家河!?是习主席插队的梁家河么?”
“奏是!”
瞬间清醒,兴奋又激动!“等等等一下,我就是去梁家河!我下车!”哈哈,太幸运,一觉醒来竞然直达目的地了。下车的时候,车上几个老汉咧嘴笑,司机也笑:“你早说,额奏早叫你咧!”
下车还未站稳,他又说“你要是明天还回延安,奏在这个路口等,车多着咧!”
好嘞!谢谢您!陕北人民真是厚道啊!感动。
知青桥有反映至清日常生活的版画

我下车的地方其实是文安释镇通向梁家河的桥头路口里的距离,从那里到梁家河还有大约六公里的距离。
回望走过的知青桥,有很多石刻的知青版画
过了桥约 500 米有一处新开发的停车场,预留了很大一块场地,后面是正在兴建的梁家河游客中心,可以预见未来来这里的集散密度不一般。
游客中心图
访客进入梁家河需要从游客中心购买摆渡电车票,往返20元。当我乘车过去后觉得这是必要的,一是距离远需要;二是避免大量车辆涌入破坏村里原生态氛围;三是沿路分散着几处旧址更适合步行参观,如习总书记当年组织打坝修田的田地,车辆进入对行人安全隐患;四是增加村民就业岗位,创收。
摆渡电车内部留影

我乘摆渡车进村的时候夜色已经降临,拍照都要调亮参数,出来的车辆都是满载,而进入的这辆只有我一个客人。村里接待条件有限,许多客人都住在文安驿镇上的宾馆里,这个时间正是客流回来的高峰。路上聊天,司机大姐说村里人近两年起挺忙活,来访了许多公务学习团和游客,不少村里人办起了农家乐、做起了小生意,还有不少外出务工村民返村回来工作或创业,像她这个岁数在外头打工也挣不几个钱,现在回来工作挣得和外头差不多,但很开心活也轻松,来梁家河的人多了,政府把文安驿又重新建设了搞旅游住宿,村里不少人都有了工作。
北京知青故居,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时在此居住
到了村里天色已黑,路遇一老大爷,便上前递烟问候,询问哪里有老乡家可以接待住宿,老人家热情的狠,他边说我边听,最后也没怎么懂。
好歹我也在晋北支教过一年,这块儿的语言我还是能掌握的,这位大爷的陕北话太过地道我竟然没能跟上理解,或许我太激动了。当年北京知青来这里,最初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只会尴尬的应答和傻笑?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住处
尴尬的对话在我们走到几孔干净的窑洞门前结束了,大爷最后的话我听懂了,他指着门口的一块水泥板块说这就是近平当年建的沼气,又指着窑洞说这就是近平干书记时住的地方,我兴奋又激动,谢过老人家便进去参观了。
一位村民大哥见我带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说你可以坐着里我给你拍个照,诚惶诚恐,十分感谢!

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担任支书时常和乡亲们讲故事的炕上留念
这孔窑洞是习总书记当年担任梁家河大队书记时的住所,他在这里住了四年。我仿佛看到了多少个夜晚,乡亲们挤在这间窑洞里或蹲或倚或坐在炕上听年轻的书记谈论古今,桌上的煤油灯将他的身影映照在斑驳的土墙壁上,旱烟吐出的青云氤氬缭绕,满屋的说笑声让整个窑洞温暖又温情。在那些个艰苦的岁月里,每晚的夜谈或许是最好的时光。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