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照片
作为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油画作品,
《开国大典》曾是油画的代名词。
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
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发刊登油画《开国大典》,
这幅画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
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作者简介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介绍
主要作品包括《开国大典》 、《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泽东油画像便出自他及其学生之手。
《开国大典》由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开国大典》油画局部欣赏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从前往后依次是:朱德、周恩来、林伯渠
第二排从左往右是:沈钧儒、郭沫若
从左至右依次是:李济深、张澜、高岗
蓝天与红柱子、红灯笼造成强烈对比,增加喜庆气氛
广场开阔,红旗如海
整幅画,场面恢宏热烈,
凝结了人民热爱新中国情感,
具有纪念碑式意义。
可鲜为人知的是,
这幅名画竟有好几个版本,
细心的人们会从中发现,
不同版本的画中人物是不同的,
名画背后隐藏的故事
又一次让人久久回味。
版本一:受命创作青年董希文
为了集中精力创作,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创作室”。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阎振铎(左)、叶武林(右)
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其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画家靳尚谊。由于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