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星期一 平遥古城
清晨五点半左右,到达太原,随即出站买了七点到平遥的车票。在站外买一壶米粥和两个包子,吃完进站,乘上7点开往太原的7085次列车。车票无座,上车后在尾部车厢百号以外的地方,找了两个座位。车上拥挤不堪,幸运的是没人前来认座。马一铭又稳稳地睡了一觉。
[attach]65083[/attach]
太原是一座历史古城,坐落在汾河河畔。太,即大的意思。太原,就是大原,正是农耕的地方。炎帝部落,就曾在此繁衍生息。夏商之时,这里是唐国属地。西周之际,周武王之子叔虞受封于唐地,不久便改国号为晋。太原晋祠,就是后人为纪念此地的开国之君叔虞而建。晋国为东周春秋时期的大国,是“春秋五霸”之一。
列车在田野间穿行。车窗外是黄土高原景象,植被稀疏,景色单调。列车经过祁县,这里有著名的乔家大院。电视上刚刚播完电视剧《乔家大院》,这里已是旅游热线。明清时期,山西多晋商,晋商故里多大院,声震国内。晋中现存三处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和曹家大院,三处大院以乔家大院为中心,相距在十公里范围之内。
[attach]65084[/attach]
九点左右,车到平遥。出站后便买了下午二点十二分开往临汾的车票。乘上公交车,来到平遥古城北门——拱极门,步行入城。平遥在太原南部,相距不足百公里。这里地处山西中部,坐落在汾河谷地,西有吕梁山脉,东有太行山脉,是南北交通要道。
[attach]65085[/attach]
古城外空气清新,雾气笼罩。古城墙矗立在田野间,不见城墙两端。护城河绕城而过,河水清亮。城墙屹立,城垛齐整。高大的城楼上,檐角耸翘,如同堡垒一般。城门之外遍布着各种军事设施,沟池纵横,气象森严。这里明显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平遥古城,饱经风雨磨难,备受战火创伤。西周末年筑城屯兵,抵御南下的游牧民族。明代前的平遥古城,挖土成河,夯土成墙,“城池”简陋。明初为抵御蒙古大军,在修筑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的同时,扩建了平遥古城建。明代的古城,青砖护墙,高墙护城,增设了瓮城、城楼、敌楼和角楼,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平遥古城。
[attach]65086[/attach]
穿过护城河,来到城下。城外伫立着两个武士塑像,一个持戟,一个仗矛,威武雄壮,形态逼真。乍看之下,宛如活人,心中不禁一凛。马一铭好奇,在塑像前留影。
瓮城没有正门,只有侧门。这样,瓮城守护着主城,主城也防卫则瓮城城门,互为犄角之势,共同钳制敌军,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
瓮城内地方狭促,三丈见方,形同天井。抬头仰视,只见天空,不见日影。四周城墙上悬挂着各种守城器具,有方形铁板、圆形滚筒和长长的注油孔、泄水槽。方形铁板用来阻挡敌军攻城,圆形滚筒上的大铁钉用来防御,长长的油槽可以浇热油、注沸水。举头四顾,瓮城内气象阴森,寒气袭人,简直就是一处死亡之地!
瓮城坚固,易守难攻,敌军即便攻入瓮城,也不能攻入内城,反而遭受攻击。如果说护城河是一道防御天堑,瓮城便是古城的一座防御堡垒!瓮城一词,大概语出“瓮中捉鳖”之语。
[attach]65087[/attach]
离开瓮城,沿城门进入城内。长长的门洞里一片昏黑,正好展示了城墙厚度。平遥古城横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上窄五米左右,下宽十米左右,墙高十米左右。城墙周匝,绵延六公里之长,工程极大。
古城内墙与城外不同。内墙由夯土筑成,略呈坡状倾斜,黄土裸露,不见砖石,面貌古旧,墙体斑驳,遍布着大大小小孔洞。古城墙系素土夯实,坚固异常,尽管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吹雪打,至今依然巍然而立。走近细瞧,墙根长着一片片蔓草,颜色褐黄,紧贴墙基,生命顽强。
据说,半年前平遥古城内墙的一段夯土层发生了坍塌脱落事故。导致坍塌的原因来自城墙上一条小小的裂缝。裂缝虽然不大,但祸端早已暗伏。平遥古城墙历时六百余载,长达六千四百多米,墙面遭受侵蚀,实所难免!
沿城墙信步而行。城墙下有条柏油公路,公路宽敞,不见车辆,少见行人。公路的另一侧便是城中居民区,一条长长的里巷直通城中。里巷如同村落,黄土铺路,两旁垫起,当中低洼。家家户户是高门独院,墙阔屋大,坚实如平遥古城。时近午时,巷内只有几个小学生。
[attach]65088[/attach]
平遥古城门正对着一条繁华街道。道旁店铺林立,游人成群,声音嘈杂,十分热闹。平遥既然以古城著称,城中自然就有商市。以城护市,才是城市的本意。清代,山西的商业和金融业繁荣,一度掌控清朝的经济命脉。平遥古城,便以商票汇兑业务闻名,盛极一时,富商大贾云集,豪宅大院林立。今天,店铺中大多是平遥特产,平遥的牛肉干闻名遐迩。
在街边花六元钱买了一块冷藏熟牛肉。来到一家小吃摊,点了两份当地小吃——碗坨子,同熟牛肉炒在一起,吃起来十分美味。碗托子很像凉粉一类的食物,有凉拌和热炒两种。接连几天乘车赶路,一路奔忙,饭不应时,却也不感太累太饿。晚上时间充裕,才能吃得从容。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也就不觉得饿——只是觉不够睡。
吃完碗坨子,继续朝街里走去,一路转街穿巷,迤逦来到了城南的平遥县衙。县衙前游人聚集,熙熙攘攘。平遥县衙是古城地标性建筑,也是古城的一大亮点。进入古城县衙必须要买平遥旅游通票,120元,内含古城墙、平遥县衙、城隍庙、日升昌票号和镖局等处景点,各处景点没有单独的门票。时间仓促,来不及周游各处景点,便没有购买旅游通票。
县衙,前有办公大堂,后有县官私宅,神庙、牢狱和花园,应有尽有,公私兼顾。城隍庙,土地神的府衙,监管着阳世与阴间的大小事宜。日升昌票号,经营银票汇兑业务,是银行的雏形。镖局,主营押运,兼营看庄护院、守夜保镖,“华北第一镖局”是平遥著名的镖局。平遥古城内,票号与镖局相依,县衙与城隍相对,设施齐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
此时走得两脚疼痛,便在县衙旁拣处荫凉地歇脚,再也顾不上游览平遥县衙。古城内除了商铺就是古建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观的景致。
[attach]65089[/attach]
中午时分,来到平遥南门——迎熏门。迎熏门没设瓮城,城楼高大,蔚为壮观,气势非凡,只是颜色古旧。稍作停顿,便开始返回。脚力不足,便坐上一辆敞篷三轮车,沿着柏油公路,顺古城西墙回到城北,车费十元。从太原到平遥,两人车票才总共十元零五毛。
下午一点半,回到平遥火车站。两点进站,乘上14点12分开往临汾的4475次列车。车票无座,来到车尾,找了两个空座。马一铭上车不久便沉沉睡去。
下午两点左右,列车经过介休市。介休,名字来源于境内的介山。介山,名字又来自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回国后即位,是为晋文公,即春秋五霸中的第二霸主,史称其“谲而不正”。晋文公重赏随从流亡的群臣,功臣介子推却悄然隐入了山林之中。晋文公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取肉,以啖久思肉味而不得的流亡公子。晋文公随即派人入山百般寻觅,介子推就是隐匿不出。晋文公下令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出山。山火绵延三日不绝。不料,介子推宁死不出,和老母一同葬身山火。事后,晋文公追悔莫及,便称此山为介山,此地便改称“介休”。休,有“终止”之意;介休,即介子推死亡之地。此后,晋文公痛悔焚山,便把纵火之日定为“寒食节”,严禁国人举火,以纪念臣子介子推。寒食节,恰巧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下午四点多,列车经过洪洞县。洪洞县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田野广阔,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名胜众多。洪洞县历史悠久,传说也不少。最早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出自这里。人类社会之初,身处母系氏族。女娲就是各氏族部落中不同时代中的女姓首领。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人类始祖伏羲氏和女娲兄妹两人也出生在这里。当时正是洪荒年代,水患肆虐,野兽出没。伏羲和女娲同为人首蛇身形,避居高山之巅。为了延续人类,二人便结为夫妻,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的始祖。
[attach]65091[/attach]
史前传说,夏商周时代洪洞县属古冀州的唐地。史料记载,赵国在此发祥。明初,数百万的移民东迁中原,就是由洪洞县开始。洪洞县便成了中原百姓祖先居住地的象征。中原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内的大槐树,就成为背井离乡者向往故乡的代名词。车上的乘客对洪洞县人印象极差,说他们性喜自大,目中无人,且常常欺生。这一评价,却也正合了那句“洪洞县里没好人”的戏词。
将近下午五点,车到临汾。临汾,顾名思义,就是临近汾河。汾河水系绵长,几乎贯穿了山西省南北全境,是山西省最大的一条河流。
出站后绕到汽车站买票。事有不巧,壶口大桥正在维修,交通阻断,两岸隔绝。从汽车站的交通地图上看,只有韩城到壶口的路线最近。便决定绕道韩城,再转车奔向壶口瀑布,然后再一路北上延安。于是返回火车站,买了明天上午10点37分开往韩城的火车票。
出站后乘公交车,直奔城南郊外的尧庙。天色黄昏,便半路上下车,住进一家旅馆。房间有淋浴,床铺干净。爸正洗涮时,孩儿已入睡。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