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吧。”作为一个领袖,他只能拒绝这份好意,并且,在文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一个把儿子的毛巾、袜子都视若珍宝的父亲,真的就不想他回来吗?他是否也曾经在那些翻身起来的夜里,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拿出来,轻轻抚摸。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曾浸染过一个男人的眼泪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深究,我们不忍细想。
真正痛彻心扉的伤口,是一个男人拒绝任何人分担,禁止任何人触碰的。
隔着这么远的时空,当这些衣物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才有机会去还原一个父亲的爱和痛。
由于书信难通,独自抚养3个孩子的杨开慧,也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写成文字。她记下和丈夫相识相爱的过程,也写下对丈夫无尽的牵念:
似乎是早有牺牲的准备,杨开慧把自己写的这首题为“偶感”的诗稿,和其他散文,藏在了长沙板仓镇杨家老屋的砖缝里。1930年,杨开慧牺牲。1982年,杨家老屋重新翻修时,这些文字偶然被发现,才得以重现人间。
可惜的是,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过去了52年,距离毛泽东逝世已经6个春秋。这4000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而狭小的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才得重见天日。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