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游记——西北行 (1) 作者:青云 [打印本页]

作者: 邓巍    时间: 2017-11-23 08:40:00     标题: 游记——西北行 (1) 作者:青云


西北行(高一毕业)


7月28日—8月28日


这次出行,沿长城去,顺黄河返。西去时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东返时从玉门关至曲阜,行程近似一个椭圆形。沿长城而去,可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塞外风光;顺黄河而回,可了解周秦汉唐的地理环境,体会周文唐诗意境。行期为一个月,行程以西北为主。


7月28日星期六 山海关—老龙头 山海关城楼  北京—天安门广场


早晨六点半不到,打车到沈阳北站。南广场正在扩建,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在北站北广场下车。7点20分,乘上开往山海关的D16次动车。动车内部设施陈旧,形制像普通火车,有些杂乱拥挤,但每人都发有一瓶矿泉水。经过锦州地区时,天色变得阴沉。临近山海关,窗外下起了小雨。天气不作美,令人有些沮丧。

[attach]65431[/attach]


上午十点左右,到达山海关。站外刚刚下过小雨,空中阴云密布,地上积水成片。马一铭自己去售票厅买票,车票是三点开往北京的D602次。出站后在广场前候车,乘25路公交车去老龙头景区——万里长城东端的入海口。公交车经过一道古城墙,转了个弯儿,便一路南下,来到海边。

[attach]65430[/attach]


                                   海边下着牛毛细雨。身穿薄塑料雨衣,直奔景区。岸边雾气蒙蒙,雨丝绵绵;海上阴云四合,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划过海空,一声声炸雷滚过头顶,心中忐忑,不敢贸然前行。


上午十点半左右,进入老龙头景区大门。才进门,看见路旁有个“长城奇观园”,便购票进入展馆。展馆内灯光昏暗,迎面有一幅巨画,画着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角山长城。画面中天空远阔,山岭起伏,城墙逶迤,地势险峻,景色壮观。馆内多人物画像,与老龙头并无关系,便一览而过,出了景馆。

[attach]65429[/attach]


信步而行,来到宁海城前。宁海城是山海关城的辅城,为明代守备兵营,城内就是老龙头。穿过宁海城楼,来到城墙前的坡道。坡道当中是青砖马道,两侧是青砖步道,直通高高的城台。城台之上,矗立着一座两层木楼,红栏黛瓦,九脊重檐,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歇山式屋顶。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叫作“澄海楼”。澄海楼居高临下,俯视四方,古为瞭望台,今为观景楼。楼上高悬着横匾“雄襟万里”。襟,有包裹之意。


歇山顶建筑,是指屋顶有九条屋脊,正脊两端分布着三角形的山墙,四条侧脊沿三角形斜垂,然后平折展开,形成八条脊线。一正四垂四平九条脊线,称作九脊顶,又称歇山顶。澄海楼上下两层,称作单檐歇山顶重楼。

[attach]65432[/attach]


      经过澄海楼,来到一座古碑前,石碑周围包着青砖,碑面油黑,上刻“天开海岳”四字。据说这是一座唐碑,楷体大字。唐疆域广阔,曾两次出兵辽东,东征高句丽。


城墙直通大海,这里就是著名的“入海石城”——老龙头。明代戚继光镇守北方一带,修筑了入海石城,以抵御蒙古强敌入侵。后来,入海石城毁于清末八国联军入侵的炮火之中,眼前的石城是二十多年前复制所成。石城上有座高台——靖卤台。卤,指海水,谐音“虏”字,有荡平海域、扫除外虏之意。


站在石城上远眺,海面浓雾重重,水天一色,景物茫茫。天空细雨飘飘,阴晴不定。石城上,游人打着雨伞,穿着雨衣,摩肩擦踵,来来往往。马一铭背着背包,外面套着白色雨衣,细雨斜风中面色不展。


      入海石城旁边,有一条台阶。沿台阶下到海滩。海滩上绿树碧草,白浪黄沙。入海石城基石清晰可见,颜色黄褐,参差不齐。高高的靖卤台矗立在大海旁,宛如一个巨型的龙头,从高高的山岗一头扎进大海,爬伏在海边,吞吸着浩瀚的海水。万里长城西起大漠,一路翻越山岭,连绵逶迤,来到山海关,一头扎入大海之中,气势磅礴,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强性格的象征。


不远处有个小岛,岛上坐落着一排宫殿。岛端的小亭,重檐八角攒尖顶,叫观海亭;中间重檐歇山顶建筑,是天后宫;后面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便是海神殿。沿海滩奔向海神殿,沙滩上排着小吃摊,摆着桌椅,游人成群,很是热闹。小岛犹如一条入海石船,载着巍峨的宫殿和小巧的海亭,与入海石城遥相呼应。海神殿里游人稀少,景物冷清,大略一过,便原路返回。


      细雨初停,漫步沙滩。海水中露出一排黄色礁石,石形凸出,棱角锋利,波涛激荡。汹涌的海浪越过礁石,冲上沙滩,留下一层白色细浪。马一铭足蹬户外凉鞋,身穿塑料雨衣,踏上礁石上留影。

[attach]65437[/attach]


回到老龙头石城之上,穿过澄海楼,下了青砖坡道,来到宁海城古兵营中的“把总署”。这里石径蜿蜒,花红草绿,青砖青瓦,单门独院。路旁伫立着黄色的士兵塑像,披甲戴盔,手持大刀,威风凛凛。乍看之下,仿佛真人一般,吃了一惊。


把总署的附近有座“将台”。将台上端坐着戚继光的雕塑,身旁站着护卫。将台旁边有座八卦阵,青砖砌成,半人多高,游人置身其中,如同进入迷宫。马一铭钻进八卦阵,翻来覆去,兴致勃勃。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在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之后,调任京城一带镇守北方边关。入海石城就是戚继光修筑的防御工事。


离开长城入海处,走出老龙头景区,在公交车站候车。车站有两个中年男女,据说有“天下第一关”兑换券,显得有些神秘。同另外一个游客一起来到山海关城楼南门入口处,中年男子用部队介绍信办理了进入景区的手续。然后进入景区,少花了二十元。

[attach]65433[/attach]


      下午一点,来到山海关城楼前广场。天空放亮,小雨骤停,地面遍是水迹。这里是山海关主城门——镇东门。镇东门城楼背朝西南,面向东北,巍然而立,正对着关外的东三省。


山海关据守着东起老龙头、西至角山长城一线,扼守着南北交通咽喉,地理位置险要。明末吴三桂扼守着山海关城,令清兵望关却步,不得南下。

[attach]65434[/attach]


镇东门城楼上高悬着著名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城楼为单檐歇山重楼,又称箭楼,起着护卫城池的作用。


沿楼旁台阶攀到城墙之上。从侧面望去,箭楼上布满了方形箭孔,正对着城墙通道。箭孔上支着红色窗板,画着白圈,点着黑点。这就是“鹰眼”,用来驱赶鸟雀,防止飞禽筑巢。远远望去,满楼的窗板布满了“鹰眼”,仿佛是一只只巨型眼睛,令人眼花缭乱。

[attach]65435[/attach]


山海关,唐代称作“榆关”。唐高适《燕歌行》中有“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的诗句。碣石山,在山海关西几十里处。周时疆域广阔,齐临东海,燕控渤海,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人们便传说海上有仙岛神山,那里的神仙长生不老。战国时期,燕齐两国国君多次派人入海寻仙,终无所获。秦始皇时,为求长生不老之药,三次东巡碣石海边,并立碑纪事。秦皇岛便以此得名,岛上至今还留有“秦皇求仙入海处”的遗迹。汉武帝时,东巡碣石,在山顶筑台拜仙,以祈求长生。魏武帝曹操,出兵山海关外辽西,得胜后班师回朝,在这里登高赋诗,留下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风雄健,成为千古的名篇。五十年多前,毛泽东在北戴河避暑办公,闲暇时畅游大海,兴之所至,写下《浪淘沙·北戴河》一词。词末“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道尽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指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必然的规律。


      来到城楼上,站在门楼旁,城楼高大,气势巍峨。城楼上高悬着白底黑字的巨型横匾——“天下第一关”。字体古朴浑厚,端庄凝重,显得大气磅礴,威武雄壮。传说,“下”字的一点为补笔。但“下”字笔划连贯,气势呼应,位置绝佳,显然是一气呵成。


信步进入城楼大厅,墙上迎面挂着一幅复制的山海关军事地形图,图上城关宛然。在老龙头与角山长城之间,有一道长长的城墙,墙上设有三座城楼,镇东门居中,门外便是方形的瓮城。山海关是明将徐达修建的军事重镇,城关依山傍水,城墙高大坚固。一个大城被分成了四座小城:城中套城,城墙纵横。明末,清军击败辽东明军,将其赶入山海关城内,却始终无法攻克关城。两军在此形成对峙局面,相持不下。如果没有吴三桂的阵前倒戈,清军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关内。山海关也因吴三桂降清而闻名于世。


      漫步城墙,来到城楼外面的瓮城上。瓮墙高大,周遭围绕,形状方整。这座瓮城拱卫着后面的镇东门。即使瓮城被敌人攻破,敌人也会被围在镇东门外面。瓮城内草木茂盛,郁郁青青,墙根处摆放着攻城器械,类似攻城云梯、投石车和马车等器具。


瓮城之外,小河萦绕,绿树葱茏,波光明亮。这里大概就是明代的护城河。沿瓮城绕行一周,来到镇东门前,楼上箭窗横排竖列,“鹰眼”密布,多达四九三十六个。瓮城墙与关城墙高度相当,高达二十来米,但墙道偏狭,居高临下,令人目眩头晕,有些腿软。


清军入关之前,东北地区有三百万汉族军民。清军入关之后,汉人多死于战事,其余人口悉数被迁入关内。清政府在关外设置“柳条边”,使东北地区成为满族人采参和狩猎的永久居住地。“柳条边”以北地区人烟稀少,辽宁省每平方公里不足两人,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则不足一人。这就为沙皇俄国侵占东北的大片土地埋下了祸根。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大力增加东北居住人口,“闯关东”一时成为中原人口北迁的大潮。新中国成立之时,关外人口总数由清末的三百万骤升至四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清政府的闭守政策由此可见一斑。


绕过瓮城,沿城墙一路南行。路过小摊,买了两块花生糕,补充体力。花生糕是山海关的名吃,香甜可口,用木槌反复敲打制成。据说曾是当年进献清廷的贡品。来到靖边楼,沿马道下来,出了山海关景区,直奔火车站。


下午两点左右,来到站前,走进路旁饭店,点了两份炒面。吃完进站,乘上下午3点02分开往北京的动车。


下午六点半,到达北京站。这是马一铭第三次来到北京,将满十六周岁。上一次是八岁,二年级暑假去山东,曾带着蜗牛来此。


      出站后乘地铁二号线,来到前门站。穿过地下通道,经过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来到天安门广场。天色黄昏,广场旁矗立着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建筑方整,颜色浅淡,门柱高大,层次感强。大会堂由花岗岩砌成,建筑时间不到一年,是新中国的一大奇迹。

[attach]65436[/attach]


下午七点二十分,是国旗降旗的时间。随游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台。升降台周围游人汇聚,密密匝匝,人头攒动。落日时分,国旗护卫队穿过长安大街,步入天安门广场。人群开始涌动,视线不能平视,只可仰观。蓝天清湛空阔,旗杆挺拔细长,国旗随风飘扬,万众瞩目,气氛庄严。马一铭用相机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晚七点半,降旗仪式结束。人群四散,纷纷离开。随人流穿过地下通道,来到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河畔。天安门广场游人已经散尽,人民英雄纪念碑灯光闪耀,金黄色的光芒凌空四射,直透夜空。


天安门灯火通明,色彩亮丽。蓝色的夜空宁静深邃,金色的城楼巍峨壮观,金水桥桥面微微拱拱,栏杆金亮。城门上高挂着巨幅的主席像,九脊重檐上高悬着国徽,城墙上的巨幅标语表达着全国人民的心声。城楼前呈现着红黄相间的颜色,如同国旗一般亮丽。


此时,天安门城楼已经关闭,桥头上站着卫兵,金水桥上开始戒严。沿长安街东行,经过劳动人民文化宫,来到著名的王府街小吃一条街。街口便有烤肉店,15元一大串。从街口吃起,边吃边走,品尝着各种烤肉串儿,先从牛肉串和羊肉串吃起。越往胡同里走,肉串越便宜,最后竟然二、三元一串,吃了才知是鸡肉串和鸭肉串。从巷头直吃到巷尾,这回真是吃够了烤肉串——各种烤肉串!吃饱后才有些悔悟,下了决心:以后吃饭就去饭店,再不去小吃街了,熏烤炸食品对身体不好。


晚上九点多,乘特11路公交车离开王府井,经过天坛公园,在一处繁华地段下车,住进三环路口一家旅馆,188元,带电脑。



作者: 红梅    时间: 2017-11-23 09:08:07

喜欢!精彩!点赞!
作者: 862685448    时间: 2017-11-23 11:55:33

游记精华,好帖!试问:写的是哪个年代?文中提到:“广场旁矗立着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建筑时间不到一年,”:可否推测为是十年大庆的第二年?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7-11-23 13:06:03

好帖,欣赏!

作者: 玉立    时间: 2017-11-23 14:20:36

好帖!学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