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考一考沈阳人:沈阳竟然有1531条老胡同,你不一定知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17-11-25 15:31:27
标题:
考一考沈阳人:沈阳竟然有1531条老胡同,你不一定知道!
辽宁21点 2017-11-25 12:56:39
城,还是那座城,但胡同,已经不是那个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因为浓厚的历史,总是让人看不够。喧嚣的鸽哨,悠远的吆喝,时间久了,自然岁月静好。
作为古城,沈阳的老胡同也曾是人们的回忆。只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沈阳将“胡同”改成了“巷”。从此,年轻的沈阳人再没有胡同的概念。
其实,沈阳的胡同故事,远比你想象的多。
老沈阳的胡同很密集,一条挨一条。上世纪90年代,
沈阳共有胡同1531条
。而如今,很难在沈阳城内找一条保存完好的胡同了。
金银库胡同
保存最完整的胡同
沈阳路南侧,东起朝阳街,西至正阳街,一条不太宽的柏油路。这就是曾经的金银库胡同。
▲金银库胡同现状
因为当年这里是朝廷储藏金银财宝的库房,所以这里也就被叫成了金银库胡同。
据说,那时的金银库建在一座土台上面,土台儿有3米高,库有六七米高,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米,是青砖的,三面没有门窗。
清入关后,金银库胡同也扩大了规模,成为掌管东北三省的盛京将军府所在地。胡同的东西路口处,修建了两座气派的雕花东、西辕门牌楼。
▲曾经的盛京将军府
据《沈阳县志》载:“
镇安上将军行署驻金银库胡同。
”在行署东侧,还有座奉天巡按使公署。
“九一八”事变后,金银库因为年久失修被拆除了,现今的沈河区公安分局就是原来的金银库所在地。胡同里的东三省总督府,也在重建之中。
▲东三省总督府
或许是因为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或许是因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1989年,沈阳市修改地名的时候,这条很窄的小胡同被冠以
“盛京路”——一个最能代表老沈阳的名字。
▲盛京路东辕门
纸行胡同
百年的传承
沈阳的老胡同中,有许多胡同的命名方式和周围行业息息相关。老胡同消失了,可就在当年那些老胡同的附近,与老胡同相关的行当或手艺,依旧在传承着。
当年方城东城墙根下,有
茶行胡同
。北城墙根下,有
木行胡同、木行东胡同、木行中胡同
。
在众多的行业胡同里,最剧代表的是纸行胡同。
之前,这里是沈阳城内烧纸的集散地,300余米长的街道两旁都是卖烧纸的。随着街道的改名,这里变成了东顺城内街。但附近居民还是愿意称之为纸行胡同。
▲纸行胡同现状
百余年间,改朝也好,换代也好,战乱也好,这条胡同的行业一直没变。附近的居民也早已对这些行业习以为常。
铜行胡同
消失的声音
在百行之中,铜行是有声有色的行业。老沈阳的记忆中,黎明时分,叮当声从胡同口响起,手艺人坐在店门口,口叼烟斗开始做活儿。
在中街·豫珑城的南侧,沈阳故宫的北墙外,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胡同就是铜行胡同。旧时的铜行胡同,也被叫做
“铜心”“铁胆”的铜器一条街
。
▲铜行胡同旧影
过去的几十年间,“铜行胡同”是最值得炫耀的胡同。早先的京剧舞台上所使用的锣都为苏锣。后来,铜行胡同的铜匠堵全山首创“奉锣”,音色纯正、工艺精湛,很快便代替了苏锣。
自此,“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
如今铜行胡同已经不复存在,但“铜心”“铁胆”的匠人精神却一直传承着。
闹海坟胡同
传奇之地
在大东区有条小胡同,名为“闹海坟”,现在已经改名海兴巷。
“闹海坟”胡同这名字还来源于一段有情有义的“忠犬救主”的故事。
▲努尔哈赤塑像
明万历末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打明朝的重镇抚顺城失利,被明军团团困住。当努尔哈赤跑到沈城东郊时,坐骑力竭而死,他也昏倒在地。之后明军放火烧人。
努尔哈赤的猎犬见主人被火海包围,急奔向附近沟塘中,全身蘸满泥水反复冲过火海,扒开努尔哈赤身边的柴草,努尔哈赤死里逃生,爱犬却葬身火海。
之后,努尔哈赤将大闹火海而死的爱犬安葬在他遇险的地方,并筑起一座坟茔起名叫“闹海坟”,后来逐渐有人群居住形成街巷,其名也留存下来。
▲海兴巷现状
如今在海兴巷里偶有老户长者能讲起这个故事。在这里的一些店铺还是习惯以“闹海”为自己的店铺命名。
中街上的胡同
繁华背后的沧桑
熟悉中街的朋友都知道在中街的小巷子里,藏着各式各样的小吃街。如今这些小吃街摇身一变,重新恢复成了颇具文化底蕴的胡同。一座座汉白玉的牌坊也宣示着这里
的不同。
“
头条胡同
”、“
孙祖庙胡同
”、“
官局子胡同
”,来来往往的行人较之从前多了不少,在牌坊前留影的也大有人在。
▲孙祖庙胡同
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规矩。左祖指的是皇宫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孙祖庙”位于故宫左侧,名字由此而来。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孙祖庙胡同,是
沈阳最早的“夜市”
。万家灯火时开市,夜阑人静才歇。
▲官局子胡同
官局子胡同在清朝时期就是著名的
小吃一条街
。当年老边饺子、马家烧卖、李连贵熏肉大饼都曾推车挑担在这条胡同做过小本生意。
经过改造后的老胡同,除了有了正式的牌楼、铭牌之外,很难再见到历史的痕迹。
曾今热闹非凡的夜市、小吃街,如今被各式各样的商城包围着。
如今的老胡同里,多是外地小吃,如南京老鸭粉丝、长沙臭豆腐等等。而本该在这里出现的老边饺子、宋家馄饨、李连贵熏肉大饼却早已进入厅堂,告别了这片旧地。
堂子庙胡同
"最后”的胡同消失了
在大东区大东路南边,堂子街和培育巷中间,大东二校对面有条老胡同。很多人称这里为“
沈阳最后的胡同
”。这条老胡同叫堂子庙胡同。
▲堂子庙胡同示意图
在这张示意图中,还能看到保存着的清末民国建筑,青砖青瓦,虽显残败,却别有一番情趣。
可惜现在,这里能看到的基本上是半片废墟了。
▲堂子庙胡同现状
▲杂草丛生的屋顶
沈阳堂子庙胡同中的“堂子”,在满语中就是“
神庙
”的意思,是帝王进行重大军事活动之前必须去祭拜的地方。
据老人儿们讲,堂子庙又叫邓大人庙。供奉的是抗倭名将邓子龙将军。
▲堂子庙旧影
沈阳第二次地名规划,这片因堂子庙胡同名声在外,改名叫堂子街。
1927年东大教授王华隆绘制沈阳地图,蓝色线条标注的是堂子庙胡同。
一百多年来,这条胡同越来越短。或许用不了多久,这条沈阳最后的胡同也将消失在林立的钢筋水泥之中。
在庙子堂附近,有一条三道沟胡同。胡同里面的江浙会馆也是大有来头,它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四合院建筑。
▲江浙会馆
在沈阳公布的第一批41处历史建筑名录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江浙会馆旧址”。
作为
沈阳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建筑之一
,“江浙会馆旧址”是
沈阳保
留下来的唯一建于清末的会馆
。
但生活在周围的群众却说,这座四合院根本就不是曾经的江浙会馆。
▲老地图上的江浙会馆和堂子庙胡同
现在认定为江浙会馆的胡同,即使不是江浙会馆旧址,也应该有百年历史了,胡同背后的故事,还需要我们继续挖掘。
几百年过去,沈阳不再是青砖绿瓦的盛京,也许我们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后辈只能在老照片中体味那份慢悠悠的城市之美。
诚如诗人尹丽川说的,“北京一下雪,就又变成了北平”。沈阳,什么时候能变成奉天呢。
▲奉天“四平街”(今中街)旧影
▲老天合胡同旧影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