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写作靠勤奋是不够的,我发表处女作的故事能给你简单而直接的启发 [打印本页]

作者: 星舞    时间: 2018-1-6 06:00:33     标题: 写作靠勤奋是不够的,我发表处女作的故事能给你简单而直接的启发

2018-01-05 12:46:12 作者 王智君


可以说,一个码字的人都有处女作。往往处女作成为一个码字人的成名作,或者代表作,以至后期的作品无法追赶和超越。由此看来,处女作对一个心存文学梦想的人有多么重要。
我熟悉的知名作家孙少山,他以前是一名下煤洞的临时矿工,因为写出了充满人性光芒、震撼心灵的短篇小说《八百米深处》(处女作),震惊了文坛,因此,他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临时矿工变成专业作家。
与之相比,我的代表作就逊色多了,根本拿不出手。但是,它毕竟是我文学成长的起点,我把它也看得格外珍贵。
我从1979年开始搞文学创作,到1981年11月以前,写的小说、散文上百篇,每一篇都抄写几遍,原稿加抄写的能装一面袋子,虽然都投稿了,可是一篇也没发表。这期间倒是在上级报社电台刊播了一些新闻稿件,即便如此,我并不满足,破土文学荒原,是我强烈的追求。
我记得,那是1981年的11月末。当时的大队领导(现在叫村委会干部)给贫困户发放救济物资。说实话,那个时候农民都挺困难的,“狼多肉少”,救济物资给谁不给谁很难平衡和把握,全凭领导一句话。

我家邻居老向,是山东逃荒来东北的。他性格倔强,因为超生让大队给罚款了,他不服气,把大队长(村主任)给骂了。我说的骂可不是一般的骂,他骂的相当狠,骂到大队长的祖宗三代。
在发救济物资的时候,老向傻眼了,他寻思:得罪了大队长,这救济物资肯定也没自己的份了。想不到,大队长不计较个人恩怨,照样把救济物资发给了他。
老向十分感动,他委托我写篇东西,表扬表扬大队干部。
有事,新闻稿就好写了。我先以老向的口气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曾担心干部记仇谁料想党没忘俺》。没过几天,这篇稿子就在地区日报重要版面(报眼)发表了。
有一天凌晨,天还没亮,一泡尿把我憋醒了,我跑到院子里撒尿,影影绰绰看到一个人从我家门前路过。我仔细辨认,啊,原来是老向,我还寻思,他这么早去干啥?

中午的时候,我又看见老向了,于是问他:“你起得太早了,干啥去了?”
老向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大队干部不记仇,对我这么好,睡不着了,起早到队里找点活干……”
我一拍脑门儿,把这件事写出来,再增加几个同样类型的人物,丰满一下故事,不就是一篇小小说吗?
地区日报版面紧张,副刊稿一般要求在千字左右。我不敢越雷池半步,写了这篇千八百字的小小说《三个夜行人》,很快这篇文学处女作就在地区日报副刊发表了,编辑还给放了一个“青年习作”的刊头,版面处理得老漂亮了,给作品增色不少。
为啥这篇能发表?以前写了一面袋子都“石沉大海”?
我进行了分析,进行了总结,得到了答案。
以前写的那些,远离生活、“生编硬套”、故弄玄虚,三个字概括——假、大、空;《三个夜行人》的成功在于——故事鲜活,生活气息浓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文学处女作的问世,增强了我的自信,我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大报大刊。
附作品——
三 个 夜 行 人作者 王智君

鸡没打鸣,天没放亮,老向就蔫儿悄地揭开身上崭新的棉被,披上棉袄,摸黑穿袜子。
他怕碰醒为队里搓麻绳熬了大半夜的老伴,老伴还是醒了。
她用长烟袋杆挑开窗帘,呀,外面黑么咕冬,就问老向,“干啥起这么大的早?”
老向穿上棉裤,一边系鞋带一边说:“今儿个四挂胶皮大车都出远门儿,我得早点去给牲口加点料。喂得饱饱的能抗住劲儿。”
“有更倌喂马,用得着你操这份心?”老伴一撇嘴。
“更倌昨黑儿小孩子病了,保不准睡过头。”老向嘟囔一句,出得门来。
他借着星星的光亮,影影绰绰地辨着道。刚拐过院墙,见前边有个人影,他紧走几步上前一看,是邻居刘景会。
“怎么,星星还眨巴眼儿你就起来溜达?”刘景会听到脚步声,扭头一看是老向,便主动搭话。
老向嘿嘿一笑:“到队上转悠转悠。”
“我知道,是那床新被把你烧的。”刘景会笑着说。

老向接过话头,“今年遭灾减产,眼看换不上棉袄棉裤。咱正着急,大队干部就领人送来了。说都是城里各单位职工支援来的.....”
“不光是职工,我这双鞋就是军用大头鞋,里面雪白的毛。哎,老向大哥,你得点儿应该呀,我可是一直心不落体。我跟大队干部吵过多少回架,好东西还能摊到我头上? 谁想,人家公事公办,一碗水端平,硬是按实际情况给咱分了过冬的东西,弄得我一宿没睡好觉,心里总过意不去。”刘景会有些迫不及待,他打开了话匣子。
“你也别太往心里去。”老向劝慰,“你没听上级强调么,要把党的温暖,城里工人兄弟的友爱送到受灾群众的心上!”
“咱这实心眼的庄稼人就受不了人家的关心,人家一关心,这心就过意不去。这不,刘成那挂车的套绳断了,我琢磨去叉上(接),一来给队里省两个钱儿,二来省得误了活计。”刘景会越说越激动。
“是呀! 是呀!”老向深有同感,“是得多给公家出点力。”
两个老头走着、唠着,前面岔道上又出现一个人,走近一看,是老孙头。

这老头白天总在家养病,晚上出来干什么? 还是刘景会心眼儿来得快,问他:“昨晚儿铺上那领新炕席折腾得睡不着觉了吧?”
老孙头嘿嘿笑了,说:“我今儿个起早,将功补过!”
“你有什么样过?”老向、刘景会都愣了。
“嗨! 今年夏天,我不是干活时叫马踢了么? 其实十来天就好利索了。可我寻思,队里遭了灾,挣的工分也不值一张抽烟纸,不如趁机会在家养病,也捞个清闲自在。”说到这儿,老孙头叹了口气,“你们知道,我家人口多,吃的常接续不上,烧的还总断流。这一受灾,更没指望啦。谁想,昨天李队长领人给我送来一车烧柴,随后,公社干部又送来两袋白面,还有新被、新炕席....嗨! 我能躺得住么? 干脆,起来吧,到队里干点杂碎活,将功补过,心里也舒坦一些。”
“是呀!”老向、刘景会点头应和着。
三个夜行人,顶着星星奔生产队走去。

作者: 清梦    时间: 2018-1-6 06:03:01

好样的。附《清平乐.读书郎》一首共勉:

朗朗书声,夜惊宿鸟吟。
一生徒悲经伦腹,聊无此生徜徉。
少小壮志凌云,终将青春移去; 老大初心未了,还将生命寄托。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