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号
在中国文化中,姓代表血统。《史记》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具体是哪十四姓,学者的说法略有差异,一般认为这十四人得了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个姓。《史记(白话本)》
名与字的意思一般有联系,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古人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顺序。孔子排行第二,故称“仲”;因为生于尼山,故字“尼”。屈原,“原”是高而平的地方,所以字“平”。诸葛亮,“亮”就是明,所以字“孔明”,“孔”是非常的意思。直呼其名是失礼的行为
古人相见称字、称号、称官职、称籍贯,绝对不直呼对方的名。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名是父亲给取的,特别珍贵。《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给成年的男子取表字,是因为他从此要有社会交往了,为了交际时对方的方便,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让别人使用的称呼。在家里,只有父辈、祖辈可以直呼其名。到了社会上,只有国君或者是天子可以直呼其名。其他人没有资格直呼其名,谁那样做了,谁就是严重的失礼,所以自古有“君前臣名,父前子名”的说法。至于其他人,应该称自己的“字”。师生之间的称谓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师生关系非常特殊,彼此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情分上略似于父子。父母给了自己血肉之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赋予了自己知识和理念,使自己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人。所以,自古有“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的说法。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