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许光达情系军队教育事业 作者:曹慕尧
[打印本页]
作者:
邓巍
时间:
2018-1-9 19:54:52
标题:
许光达情系军队教育事业 作者:曹慕尧
本帖最后由 邓巍 于 2018-1-9 20:22 编辑
[attach]66710[/attach]
作者:曹慕尧,原沈阳军区后勤部老红军,军职待遇。他生前写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历史文献,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很多文章,为我党保留了大量宝贵文字资料。
[attach]66711[/attach]
许光达情系军队教育事业【1】
许光达大将是中央军委确认的36位当代军事家之一,在其戎马一生中,对办军事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军事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难忘的烽火抗大岁月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东山市萝卜冲,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许光达受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1927年7月毕业后,许光达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炮兵营任见习排长。1929年7月,许光达被派到中央军委在上海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9月被派往洪湖苏区。1930年2月,他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任参谋长。7月,红六军与红四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他改任第十七师师长。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许光达任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后任第八师师长。1932年1月,许光达在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因苏区医疗条件差,于同年夏被送往苏联治疗。伤愈后,许光达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11月,许光达奉命回国。
1938年1月,许光达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许光达渴望工作,很快,他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当时的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罗瑞卿,教育长是刘亚楼。1938年5月,刘亚楼赴苏学习,许光达被任命为教育长。在抗大,许光达努力工作,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为抗大制订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贯彻到学员中去。当时,延安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许光达与学员们一起挖窑洞,一起上山砍柴,他的身体力行,对大家是极大的鞭策。抗大为党培养了一批批坚强的革命战士,许光达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
延安时期的许光达不仅在政治上成熟,在理论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在这里,他发表了多篇军事学术论文,这些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应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来阐述问题。许光达撰写的文章主要有《抗大最近的动向》、《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军队的组织问题》、《红六军历史材料》、《历史的回顾》等,较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及战略战术等问题。
许光达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清醒的分析,有科学的预见。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闪电战术横扫西欧14国,并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苏联的大片领土,世界为之震惊。一些人认为闪电战所向披靡,是最新的作战方法。而许光达却在1939年7月31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闪电战的历史命运》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苏德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希特勒的闪电战在苏德战争中必然失败。5个月后,苏联红军就对德军发起了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元气大伤,直至步步败退、垮台。战争的进程印证了许光达的预见。
[attach]66712[/attach]
1939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抗大总校在罗瑞卿副校长率领下,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办学。延安留下部分教员学员,组成抗大三分校。当时三分校的学员多是1939年以后从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先后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共1758人。
1939年10月,中央军委对三分校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形式上的铺张而不大注意教育的倾向。为了加强分校的领导,1939年10月,中央军委任命许光达为三分校校长。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整顿抗大问题的指示》,许光达带领抗大师生决定切实转变三分校的工作方针,把学校工作的中心放到教育与党的工作上来,强调一切工作服从教育。许光达等校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先后提出了“埋头读书”、“深入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等口号,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从组织上建立了学习小组制度;号召政治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工作,把完成教育任务的问题作为党支部工作的中心问题;树立行政工作以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改善教学后勤,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了以教育为中心的轨道,在争取知识青年思想的转变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育质量也提高了一步,较好地完成了教育任务。
许光达在组织领导学校的教学与建设的同时,亲自参加教学活动,讲授军事理论课。他还勤奋钻研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著作,并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军事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了《战术发展的基本因数》、《论新战术》、《军队的组织问题》等文章。
由于抗大三分校校长许光达慧眼识英雄,原十七路军上校参议、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抗大三分校教员童陆生,成为该校参训队的战术教学导师。当时参训队没有现成教材,要自己去写。编写教材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加上当时延安的资料又少,困难就更大得多。童陆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挑灯夜战,一本三万多字的教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印好了。开课前夕,学员中有不少议论,说童陆生不是领导机关的部长,不相信他能教好。这种议论很快传到许光达的耳朵里,他怕影响童陆生的情绪,立即找到童陆生说,童教授不要有什么顾虑,要相信自己,开课那天我来主持。年轻的参谋军官们听说许校长亲自主持,早早便挤满了演讲厅。许光达首先把童陆生的情况详细作了介绍,之后说:“行与不行,童教授一讲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请童教授上课。”语音刚落,童陆生大步登上讲台,慢慢地摘下军帽,把教案放在桌上,迅速把教材发给大家,然后开始讲课,童陆生从传说中的姜太公讲到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然后讲到八路军的参谋工作。童陆生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全场的学员们心服口服,都称赞他课讲得好。
曾长期在抗大总校和分校担任队长、政治指导员、教员等职务的曹慕尧,亲历了许光达在抗大总校和分校的这段岁月,对于许光达的作风和人品感触良多。
据曹慕尧回忆,他从1937年春天到延安抗大,经常接触许光达,那时候见首长很容易,很随便。有些事情需要当面请示汇报,随时可以进入他的办公室,每次都得到热情接待,他不但倾听意见,而且立即回答,及时解决问题。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1939年秋天,抗大三分校审查干部。学校的保卫科执行了康生制定的“深挖”方针,不进行调查研究,也不翻阅档案材料,仅仅看了曹慕尧自己填写的履历表上,记载了原先在白区工作时的一件往事,就决定撤掉曹慕尧的职务,开除党籍,搬到延安城南门外的抗大招待所去,听候审查。曹慕尧作为一名军人,当然只能服从命令。曹慕尧在招待所住了好多天,也不见上级派人来谈话。闲得很无聊。一天,和住在一起的一位叫东光的同志聊天,这位同志愁眉苦脸地说:他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九一八”事变后离开沈阳,在关内流亡多年,他参加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也接触过一些国民党人士,发现国民党确实对打日本不热心。后来跑到延安,投向共产党和八路军,进了抗大,编在东北干部队学习,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委员,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很复杂,这次审查干部,被组织怀疑,看做是阶级异己分子,准备送出陕甘宁边区,让个人自谋职业寻找出路。
听了这些话,曹慕尧大吃一惊,组织上是否也把自己视为阶级异己分子?是否也打算送出陕甘宁边区?东光讲的这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打在他头上,他越想越害怕,赶紧从招待所出来,一路小跑,到了宝塔山下,一头闯进了校长室。许光达正在批文件,曹慕尧敬了一个礼,就痛哭流涕,泣不成声,上气不接下气,只会抽泣,不会讲话了。
许光达从座位上站起来,走近曹慕尧身边,两手搭在他的肩上,语气非常温和地说:“不要着急,有什么事?慢慢讲清楚。”
原来以前,曹慕尧在白区做地下党工作时,有一次在石家庄市遇见叛徒张某,他强迫曹慕尧脱离共产党、停止一切革命活动。当时情急智生,曹慕尧顺口编了一套谎言,欺骗了敌人,脱离了魔爪。之后,曹慕尧立即报告了上级领导。这件事早经过中共河北省委处理,到延安后又经过中央组织部审查,陈云部长亲自谈了话,做了结论。可是在这次审查干部时,抗大的保卫科连中央组织部的结论也不管,执行着一套极“左”办法。在鸡蛋里面找骨头,硬要扣帽子,打棍子,武断地撤掉曹慕尧的职务,开除党籍。
许光达听了曹慕尧的申诉,又询问了许多细节。他立刻拿起电话,同三分校政治部主任李逸民联系,请政治部查明真相,如实上报。由于许光达的亲自过问,并且限定时间要查明情况,回报结果,所以曹慕尧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回到招待所还没有一周时间,曹慕尧就接上级通知,分配了新的工作。许光达这种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终生难忘。
许光达情系军队教育事业【2】
[attach]66713[/attach]
担任装甲兵院校的院(校)长
1950年6月,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之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许光达就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新兵种建设事业上。他不止一次地对同志们说:“我们要树立终生为装甲兵建设服务的思想,把我们的聪明才智献给装甲兵事业。”
新的兵种建设关键,在于有一个新的干部系列。装甲兵创立初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严重缺乏干部。许光达向中央军委提出,装甲兵干部不能从战士中直接提拔,一定要走学校培养这条路。这样,装甲兵成为全军第一个实行院校毕业生当军官的部队。
1950年9月1日,我军装甲兵第一所学校———坦克学校(后改称第一坦克学校)在天津光明电影院召开了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许光达亲自兼任校长。在坦克学校首期学员的开学典礼上,许光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使广大学员倍受鼓舞。他说:“坦克学校的诞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又一创举。建设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责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要下决心当中国人民的坦克手,当个坦克专家。党给了我们这样的任务,我们就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会后,许光达视察位于天津马场道的坦克学校临时校址。这里不仅教室、营房、教员和教材严重缺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场地,装甲兵的实车教学就很难展开,装甲兵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没有了。许光达报请军委另选了校址。后来,坦克学校迁到天津大王庄。
1952年5月,许光达又将步兵第一八四师师直机关、坦克第五二一团等部合编,在北京郊区长辛店成立了第二坦克学校。学校下辖4个学员大队,1个教练大队。全校共有工作人员1000多人。尔后,许光达又筹备组建了第三、第四、第五坦克学校。1952年9月1日,在(第一)坦克学校成立2周年之际,许光达到校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同时特别指出培养出的学员要达到“思想意识健康,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艰苦朴素,有朝气,有学识,有技术,工作称职”的要求。许光达给当时的坦克学校制订了校规:“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多年来,装甲兵诸多学校始终以许光达制订的这4条为办学方针。
随着坦克部队的迅速发展和正规化、现代化,装甲兵急需中、高级指挥人才,坦克学校那种以初、中级干部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部队建设的需要。1955年8月,国防部指示军委装甲兵负责筹建装甲兵学院。1958年6月1日,装甲兵学院正式成立,许光达亲自兼任院长,张文舟、黄鹄显、谢锐为副院长,李毅为副政委。许光达亲自参加装甲兵学院的党委会,研究教学、生活、工作关系问题。他经常深入课堂和训练场,参与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有时还亲自给学员上战术课。装甲兵学院自成立到1966年停止招生,共经历了8个春秋,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培养军事和政工干部2002人,为装甲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3月22日,总参谋部发出通知,要求传达毛主席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毛泽东指出,现在的教育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方法不对。我看教育改革,这样不行。学制可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革。7月16日,装甲兵召开院校工作座谈会,按照毛主席对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解决院校训练体制和任务、教员培养和补充、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许光达对学习掌握全面指挥技能和新时期专业技能的关系问题,战术训练问题,坦克兵怎样才算过硬的问题,以及教与学的问题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决断,他的讲话统一了与会人员的思想,对各院校正确贯彻中央军委的训练方针,端正训练指导思想,纠正各种偏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光达对装甲兵干部的素质要求很严,强调坦克部队的干部必须经过院校培训。许光达要求同院校建设相适应,在几个大军区成立坦克乘员训练团,培训坦克乘员。装甲兵这个兵种很快形成了一个培训坦克部队中高级指挥干部和基层军事、政治、技术干部以及技术兵员的完整体系。截至1965年,全装甲兵院校共培养出各级各类干部27200余人,技术兵员14900余人,保证了当时装甲兵建设发展的需要。
许光达情系军队教育事业【3】
[attach]66714[/attach]
甘当学生的许光达
装甲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从装甲兵创建伊始,许光达就高度重视技术建设。1951年11月15日,许光达在装甲兵团以上军政干部集训会议上作了《关于战车部队训练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首次提出“战车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能掌握技术就没有战车部队”。后来,这一观点被概括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得到广泛认可。
在装甲兵创建的头几年中,许光达不断要求干部带头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许光达的一个优秀品质和领导风格。他坚持选派优秀干部进高等学院深造,同时倡导干部在职自学。50年代,许光达指示装甲兵各级领导机关建立“军官日”学习制度,给干部自学创造必要的时间条件。他在下基层调查研究、听取部下工作汇报时,总要提醒他们结合工作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尤其要勤学坦克装甲车辆新技术的知识。他自己更是好学不辍。在机关,只要军委没有重要的会议,他都坚持与机关干部一同参加“军官日”学习。只要一到院校,许光达就抽空去教室听课。
一次,许光达到第二坦克学校听射击课。教员讲的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检查问题,让他大惑不解。他问教员:“报告教员,反后坐装置的检查表上的直条线为什么是斜的?它的制作原理是怎样的?”许光达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员认真地在黑板上画图解答,然后问他:“懂了吗?”许光达站起来回答:“懂了。”坐下后,他又抓紧做了笔记。进了课堂,许光达跟普通学员一样,总是那么认真,专心致志。
还有一次,许光达到第二坦克学校系统学习坦克技术。尽管他早已经学会驾驶技术,可是仍不满足,要从头学起。课后,许光达拿着笔记本走到教员面前问:“熊教员,‘马力’的定义是什么?刚才我没听清楚。”熊教员回答说:“‘马力’,是指发动机的功率单位,一‘马力’相当于一匹马那么大的力气。”“不,我想知道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熊教员明白了,许司令员觉得刚才的讲法不准确,不科学。他告诉许司令员:“准确的定义是:一秒钟把七十五公斤的物体提到一米的高度所做的功。”熊教员站在许光达面前,心里很感慨: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学技术竟是如此认真。这是他原先没有预料到的。他曾经教过好多学员,还没有一个学员对“马力”相当于马的力气提出质疑,唯有许光达叫真。
1958年8月,许光达利用一次会前空隙时间到第二坦克学校学习驾驶。这天天气很热,教员为照顾他,劝他开窗练习驾驶。许光达不听,说:“打起仗来难道也能开窗吗?”
驾驶练习结束后,年轻的教员都汗流浃背了,而他却还要参加保养车辆。教员听说许光达战争年代负过伤,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便劝他说:“司令员,您这么大年纪,这么认真干吗?尝一下驾驶坦克的滋味就行了。”许光达笑着,拍拍教员的肩膀讲:“我是装甲兵司令员啊,不懂点军事技术,怎么去领导部队呢?再说,我也是装甲兵的普通一兵啊,为什么不能干这些事呢?”一次在上实车驾驶课时,许光达开着坦克在起伏的跑道上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还未来得及把坦克调整过来,坦克便顺着斜坡驶下去了。还好,坦克没翻过去,停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这个意外情况可把教员吓坏了,他对许光达说:“首长,您下车,我把坦克开过去。”许光达说:“不,我开上来的,我还要把它开下去。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是你的学员。”说完,许光达屏住气,硬是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过去。正是在许光达表率作用的感召影响下,包括许多高级干部在内,广大装甲兵官兵学军练武蔚然成风。因此,装甲兵官兵的军事技术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战斗力显著增强。
“文革”爆发后,装甲兵所属院校的红卫兵开始批斗院长、教授和教员。许光达听说后,不顾医生的劝阻,抱病赶到这些院校,对红卫兵讲:“你们批斗的这些所谓‘黑帮’,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好多人是从国外留学回来报效祖国的,是我们装甲兵的专家,是国宝。你们不要,我要。”他下令把这些人保护起来。当他看到有些红卫兵砸毁教具,心疼地说:“我们搞起这份家当不容易,教具是无罪的,砸他们能解决什么问题。院校还是要办的,办院校就得有教具。”
1967年1月16日,许光达在“文革”中失去了自由。3月6日,装甲兵机关开始组织批斗许光达。
[attach]66716[/attach]
1969年5月28日,许光达被迫害致死。1977年6月3日,在许光达去世8周年的日子,中央发出6号文件,为许光达昭雪。
——辽宁养老服务网——
作者:
扬帆
时间:
2018-1-9 20:06:50
学习!欣赏!
作者:
甲丁
时间:
2018-1-9 22:28:05
学习、收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