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可
随着在艺术实践道路上不断深入的探索,我对父亲更加理解,愈加怀念,父亲的爱好、艺术、生活点滴、音容笑貌,还有父亲的好友们……历历在目,太多回忆。李可染先生在练习书法
父亲一生有六个堂号,以“师牛堂”最为著名,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他的许多代表作大都落此堂号,可以说,“师牛堂”代表着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李可染在师牛堂作画
1973年,我们家离开“大雅宝胡同甲2号”,搬进了在西城区三里河社区的一套普通单元,进门右手第一间便是“师牛堂”——整整2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有一个长2.8米的画案,一大两小的沙发和两个小书架,一台老式长方形的收录机,还有大量的书、字帖等。我和父母亲一起在这里居住、生活,直至1989年父亲过世。李可染 漓江山水天下无
李可染 江南春雨图
李可染 江山胜境图
李可染 雨后斜阳
李可染 万山红遍
我记忆深刻的有三位:黄胄叔叔那时常去钓鱼,每次骑自行车来时,后面都会架着两个水花四溅的铁桶,送来刚钓的鱼;陆俨少先生有哮喘病,我们家没有电梯,每次来都要非常吃力爬上四楼,为此父亲总是很担心;张正宇先生最后一次来时身患绝症,到家里告别,但他非常乐观。李可染与来访的陆俨少(左)交流
那天他写了好多字,记得写到得意时,他会回过头来竖起大拇指夸奖自己说:“绝了!” 那勇敢开阔的样子,我一直记在心里。李可染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李可染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局部
当时家里来的人很多,年代太久远,很多记不清了。而来“师牛堂”的更多是父亲的学生和想方设法找来请教的年轻画家、记者和求字画的各界人士,父亲为了保证他的创作,曾在大门上贴了个告示请求大家体谅,但效果不大。1978年,父亲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们上课也是在“师牛堂”。与研究生在师牛堂
父亲是苦出身,特别重视过年。每逢春节,我都要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南城一位老人那儿买手工的灯笼,去新街口买水仙花,再到那时仅有的友谊商店里的花店买鲜花;妹妹筹备年夜饭和年货;父亲则是写春联、写对子。不大的家里张灯结彩,除夕晚上全家人给父母拜年,父亲则会给孙辈压岁钱。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