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样板戏”年画
50年代的吉庆有余年画
关于年画的年代感,曾有媒体提到,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幅《毛主席接见劳模》的年画,先后再版两次,印数接近了100万幅;60年代,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毛主席去安源》,先后印刷发行近10亿张,创造了年画发行的世界纪录;70年代,年画内容多是表现“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还有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年画,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贴年画的年代
记者几年前曾看到网友“边城猫女”写的一篇文章《远去的年画》,生动地描述了一家人“画年”的情景:腊月二十三那天,母亲忙着打浆糊,然后围上旧头巾,和二姐一起高举着笤帚,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去年的旧墙纸和旧年画上,再重新裱糊一层新墙纸(废旧报纸)。二姐裱糊好墙纸后,父亲便开始仔细地端详好位置,端端正正地贴上年画……接下来的事情便是赏年画,看完了自家的,再去别人家看……记得有一张年画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穿着黄色军装的青年身后背个药箱子上山采药,背景是一个小鹿在舔着自己的小蹄子。那时候我弟弟还小,我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我让他学小鹿舔蹄,他就搬着自己的脚丫舔,被我母亲看见,狠狠的骂了我一顿……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