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画:从前的春节,难忘的“年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05:24:5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2018-02-06 16:33:11

70年代的“样板戏”年画

  •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过去的年可谓“纸糊的大年”,尤其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纸来装扮新年:院子里的树上和空中拉线上粘着彩纸旗,房门及院门上贴着福字、挂签和春联,玻璃窗上贴着窗花,卧室的墙和顶棚是用旧报纸糊的……当然,最尊贵的“纸”,非年画莫属。

一个老哈尔滨人的年画记忆
在老哈尔滨人丛玉盛的记忆中,年画是他关于年的最有色彩的记忆。
小时候过年,父亲总爱给我们猜个谜语:“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斗翅膀。”我们费了半天劲还是猜不中,父亲笑笑说,“是年画”。
那时候年画种类繁多,新华书店和供销社里卖年画,集市上更是摆着一大片,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生肖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风格迥异,异彩纷呈。
我们一家七口三辈人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所在街道每年过年还发一张毛主席像年画,那时候贴年画,主席像一定要在屋里正中的位置。父亲还在主席像两边贴上对联,一般都是毛主席诗词里的句子,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这些年画,使得原本寒碜的屋子一下子蓬荜生辉,充满了喜庆和活力……
年画,描绘的是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生活记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年画上大都是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如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深山擒匪的杨子荣等。
到了70年代,有了古装年画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人物画,画面精美,古色古香,演绎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和浓浓的年味。
80年代初期,很多电影剧照也被印制成年画,如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王心刚、王晓堂等。一般以四条屏出现,每条屏上四个小画,一幅年画共计十六个小画面,还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类似当年的连环画,贴在家里可带劲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古朴喜庆的年画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想再买一些早年的那种年画已是不大可能了。再后来,集市上的年画慢慢被港台明星像取代,且是那种塑料纸印制的粗糙低劣,早已失去了年画厚重喜庆的色彩。
不过每到过年,我就会想起那带着吉祥、带着向往、带着温暖,一张一张贴上去的年画,那些把破旧的小屋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年画,成了镶嵌在我记忆里的美好回忆。
年画刻下深深的时代色彩
在老哈尔滨人朱俊峰年轻时的记忆中,年画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反映全民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年画不少,如《妈妈当了劳动模范》《读红书心明眼亮》等。还有就是反映中苏关系的年画,如《我们的老大哥,我们的好朋友》。不过,当时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年画已是重要主题,如《吉庆有余》,这类主题延续几十年,演变成《年年有余》《连年有余》等。

50年代的吉庆有余年画

关于年画的年代感,曾有媒体提到,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幅《毛主席接见劳模》的年画,先后再版两次,印数接近了100万幅;60年代,最著名的就是那幅《毛主席去安源》,先后印刷发行近10亿张,创造了年画发行的世界纪录;70年代,年画内容多是表现“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还有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年画,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年画创作和出版工作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全国累计每年出版年画品种约5000种之多,印数达8亿张(套)。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真实地记录了抗美援朝、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男女平等、样板戏、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那些年不曾忘记的年画主题
家住明水县的吕世申老人告诉本报记者,有几类年画在中国城乡流传了几十年。鲤鱼,是永恒的主题。从我有记忆开始的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连年有鱼”就没断过。一种是戴着红兜兜抱着大鲤鱼的大胖小子,底下有“吉祥喜庆”四个字;另一种是鲤鱼跳龙门,有企盼跃升之意。还有一个反映24孝的年画叫“王小卧鱼”(又名卧冰求鲤),讲述一个胖小子用身体焐冰,感动鲤鱼跃出冰窟,献给重病母亲的孝心故事。
大胖小子,这是年画的另一个不变的主题。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多个的,有光腚的、穿红兜兜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多子多福观念流传甚广,乾隆题写的“福”字,就是多子的“福”。老百姓曾经也把多生儿子看成生活幸福的基础。过去,不仅过年能看到大胖小子年画,谁家要是娶了新媳妇,新房的墙上保准也贴着一张甚至几张这类年画,祈求新人“早生贵子”。
家里有老人的,必少不了的年画,就是长寿画。有单纯画老寿星的,那个大脑门,大多数人一想起来就会浮现在眼前。也有比较流行的松鹤图,比如“松鹤延年”之类的年画。
还有一个主题,就是爱情年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这类爱情主题的年画,与《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类年画,以及貂蝉拜月、贵妃醉酒、西施浣纱、昭君出塞四大美女年画,往往是“四条屏”形式。说起来,“四条屏”当年算是年画中的奢侈品了。
关于《白蛇传》年画,作家崔惠斌曾回忆过一段往事:记得那年,我给妈妈买了一张《白娘子与许仙》,画面画的是白娘子与许仙新婚之喜,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白娘子画得十分漂亮,让人百看不厌。年画贴上墙以后,我时常对着年画出神,邻居范大妈见我痴迷的样子,就开我的玩笑说:“傻小子是不是看上白娘子了?”一句话说得我很不好意思,脸涨得通红。
那些年,难忘年画“画”出的年
吕世申年轻时曾在县城里的新华书店上班,每到过年时节,这里就格外热闹,因为是年画批发和销售的大本营。人民公社的供销社要从新华书店批发年画,每到过年,供销社里就“彩旗飘飘”,墙上拉出一根铁丝或绳子,上面挂满年画,供人们挑选。
吕世申说,我小时候盼过年,一盼穿新鞋买新衣,盼小洋鞭,除此之外,就期待着跟在爸妈身后去买年画了。最初很多村子没有供销社,每到年前,就有专门卖年画的货郎进村,一听到吆喝,大冬天的,全家老小都冲出来挑年画。那时年画虽然一张才一两毛钱,但是家家户户钱紧,一家人也要讨论一番,最后互相妥协,以最少的钱买下几张都认可的年画,待小年一到,就把原本灰突突的房子装扮起来。
老哈尔滨人傅琴告诉记者,过去城里人过年也买年画。当年哈尔滨有一个南岗大市场(今天远大及奋斗副食一带),类似一个大院子,大门口挂着“年货大市场”字样,道边是卖菜的,还有冻梨、大柿子,及用纸包着卖的五颜六色的杂瓣糖。另一边的床子上摆满年画,有骑着鲤鱼的大胖小子,有扎着小辫子的小姑娘,画面非常喜庆。回到家,墙上脏的地方也可以用年画盖上,让家里焕然一新。过去人们的生活不富有,但非常浪漫、开心,有生活情趣。

贴年画的年代

记者几年前曾看到网友“边城猫女”写的一篇文章《远去的年画》,生动地描述了一家人“画年”的情景:腊月二十三那天,母亲忙着打浆糊,然后围上旧头巾,和二姐一起高举着笤帚,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去年的旧墙纸和旧年画上,再重新裱糊一层新墙纸(废旧报纸)。二姐裱糊好墙纸后,父亲便开始仔细地端详好位置,端端正正地贴上年画……接下来的事情便是赏年画,看完了自家的,再去别人家看……记得有一张年画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穿着黄色军装的青年身后背个药箱子上山采药,背景是一个小鹿在舔着自己的小蹄子。那时候我弟弟还小,我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我让他学小鹿舔蹄,他就搬着自己的脚丫舔,被我母亲看见,狠狠的骂了我一顿……
记忆中最难忘的年画故事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每一幅年画都是一段往事。有人说,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幅年画,名叫《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画上面有很多人,皮肤有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棕色的。记得当年这张画还在民间引起了一场全民大讨论,焦点是一个假设:假如黑色的人和白色的人结婚了,生下来的孩子是什么色的?有人说爸爸是什么色孩子就是什么色;有的说妈妈是什么色孩子就是什么色;还有的说是黑一道白一道的,并且举例说例如斑马;最后有人一锤定音,说是黑白花的,因为大家当年都见过黑白花的老母猪,没人见过斑马。所以,当初大家都信了……
还有人记得,小时候他在集市上被一张单幅的年画吸引住了,画面上两匹交叉的马前腿立起,马鬃直竖,嘴巴大张似在嘶鸣,一匹马的马背上一个白盔白甲的青年,挥舞着一柄大枪正刺向另一匹马上的人,那个人金甲红袍,正歪身向马下倒去。画面杀气腾腾,很有立体感。看了一下年画的下面,终于发现原来是“枪挑小梁王”。当年,评书《岳飞传》正在热播,这段讲述岳飞和小梁王柴桂校场比武的事儿非常流行。我左看右看,想得到这幅年画,兜里却没有钱。卖年画的中年人见我喜欢,就怂恿我用头上的缝着红五星的灰条绒棉帽来换,我竟鬼使神差地答应了。因为失踪了一天,回家后,父母又听说我用棉帽换了一张年画,气得父亲拿起笤帚打我,母亲也要撕我的年画,多亏奶奶从中周旋,才平息了我惹下的“年祸”。
在家住北安市的于德深老人心中,是一张年画改变了他的命运。上世纪60年代,我在邻居家中看到一幅年画《岳母刺字》,说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对小小年纪的我影响很大,我梦想成为一名军人。1965年,有个接兵的“首长”到我们屯子里,生产队长把他安排在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我家住,晚上与我同睡一铺炕。当时16岁的我问“首长”我能不能当兵,他说年纪太小,除非有特殊情况。第二天我陪着“首长”去看二人转《王少安赶船》,里面有一句唱词“船上坐二八女子小娇娥”又触动了我,回到家,我咬破手指写下“我要当兵”四个大字。“首长”见我当兵的愿望如此强烈,很是感动,第二天把血书拿给了公社武装部长,最后县武装部长特批,我成了一名无线电兵,后来进入了电台工作……
如今,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年画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年画曾经带给人们的那种喜悦和吉祥,以及那些关于年的情趣和烟火气,想来仍让人觉得非常温暖,总让人记起那些生活清贫但心中“美如画”的日子。(田青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4 11:31 , Processed in 0.0091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