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录》
按照顾禄自己的说法,在他二十五岁时,其母亲去世。依照当时的规定,他不得不闭门服丧(“丁忧”)。他也没闲着,而是“日与父老谈吴趋风土”。几年之后,他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写作成书,是为《清嘉录》。此书于道光五(1825)年付刊,梓成于道光十(1830)年庚寅,距今已近200年。今天的山塘街
大年与小年柏枝
当然,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习俗一向受到重视,节日喜庆如不辅之美味佳肴,便似乎失去了欢乐浓重的气氛。除夕的“年夜饭”正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年夜饭还要泼洒在马路上,除旧迎新。唐代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写到,年三十这天要“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里也说,除夕之日要“家家饮宴,笑语喧哗”。顾禄在《清嘉录》里自然也不会忘记记下一笔,所谓“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这或许也是“年夜饭”的名称第一次在史籍里出现。吃罢年夜饭,“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最有趣的是,《清嘉录》里还给出了通宵“守岁”的益处:“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曰守岁,能延年”。“夜猫子”们对此一定是喜闻乐见的。年夜饭
忙碌的春节“开门爆仗”
新年伊始,就要祭祖祀神。家家“元旦为岁朝,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烛,以祈一岁之安”,希望通过这种虔诚的祈求,神灵能保佑一年的平安。此外还有些今天看来有些滑稽的忌讳,“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倾秽、瀽粪。讳啜粥及汤茶淘饭”,大概也都是为了避免神仙看到之后不开心吧。飞帖
这个繁忙的春节以“闹元宵”达到最后的高潮。这一天其实是一个狂欢节。人们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猜灯谜,吃汤圆,表演歌舞﹑高跷﹑龙灯﹑旱船等文艺节目。“灯市”是其中的重头戏。元宵张灯观灯习俗由来已久,宋代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已记载:“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元宵节前后,苏州人“各采松枝、竹叶,结棚于通衢,昼则悬彩,杂引流苏,夜则燃灯,辉煌火树。朱门宴赏,衍鱼龙,列膏烛,金鼓达旦,名曰灯市”。《清嘉录》形如元宵那天的场景是“(苏州)阊门以内,大街通路,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字里行间亦足以想象其壮观场面。还有好事者在灯上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并且为猜中者准备了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以致“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足见当时苏州元宵猜灯谜的盛况。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