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的三峡梦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18-2-25 15:37:59     标题: 毛泽东的三峡梦

重庆党史 2018-02-24 11:19:34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兴建,2006年5月20日完成大坝浇筑,达到185米设计高程。这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千年期盼

历史上,由于长江上游频发洪水,屡屡威胁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危。1931年,长江水灾夺去了14.5万人的生命。四年后,1935年洪水又使14.2万人丧生。1954年洪水再次使3万人丧生,100万以上人民失去家园。
治理长江是长江流域人民千年期盼。为了这个期盼,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919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就提出了建设三峡水利工程的设想: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按此设想,19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并邀请该局总工程师、世界知名水利专家萨凡奇(John Lucian Sovage)来华考察。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孙中山1919年发表的《建国方略》

旧事重提梦想飞翔

毛泽东是新中国第一个提出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长江水患初步设想的伟人。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号军舰视察长江,他在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对长江的基本情况、洪灾成因以及除害兴利的种种设想汇报后,便就长江防洪问题指着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防洪示意图”上的三峡问林一山:“你在上游修这么多水库,能不能抵上三峡这一个?”“都加起来也抵不上三峡一个水库的作用。”林一山做了如此回答后,毛泽东又问道:“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所以,我们说新中国第一个正式提出三峡工程的人就是毛泽东。在林一山看来,我们的国家刚刚结束战争状态,百废待举,国家的财力、物力,尤其是技术力量都还处于相当困难的时期,关于长江防洪问题的解决,只能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像三峡工程这样的特大型项目,也只能作为后期的远景建设目标。然而,毛泽东却不同,他就像在解放战争胸中自有雄师百万一样,在国家的建设问题上也有着他的战略思考。他考虑首先要在三峡这个地方布置一个“大战役”,在根治长江洪患问题上打它一场“大决战”。
在毛泽东支持和周恩来具体过问下,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全面开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30万军民奋战75天,动用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荆江分洪工程以神奇的速度于1953年建成,适时地在抗击1954年特大长江洪水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当年仍发生了严重灾情。长江中下游五省有123个县受灾,淹没农田4700多万亩,被淹房屋420多万间,灾民人数达1800多万,死亡3.3万多人。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次特大洪水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不安。毛泽东在积极指导救灾工作之外,还将早建三峡工程的问题提到了政治局的议事日程上来。1953年9月,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12月,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听取了林一山汇报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等问题。
1954年在广州珠岛讨论“一五”计划时,毛泽东说,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我们国家现在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我是看不到了。他曾意味深长地对在场的最年轻的干部邓力群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你,邓力群,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属四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因此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夏天,毛泽东在畅游长江时,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吟出如潮激情——“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明确表示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58年1月南宁会议后,毛泽东把三峡问题交与办事一向细致缜密的周恩来主管。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并邀请了苏联水利专家参与。2月下旬到3月上旬,周恩来亲自带领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到三峡地区进行考察。3月6日,周恩来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通过《总结纪要》,一致肯定三峡工程必须搞,而且也能够搞,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具有伟大意义,技术上也是可能的。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广纳群谏慎重决策

当时水利领域内支持工程上马的一方和反对方争论得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并考虑国力、技术和国际国内形势等其他因素,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
1958年3月下旬,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谈到三峡工程,他建议“三峡问题,就在这里解决” 。随后,周恩来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毛泽东认真审阅了这个报告,并在报告的第一页中加写了:“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会议最后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时间约需15年到20年。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亲自考察坚定信心
成都会议一结束,工作人员征求毛泽东返京的路线和方案时,毛泽东一不坐飞机,二不坐专列,干干脆脆地说:“我要坐船,走长江看看三峡。”
1958年3月29日清晨,毛泽东乘“江峡”轮从重庆起航东下。当“江峡”轮驶过雄奇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进入滩多水急的西陵峡时,毛泽东对身旁的船长李吉成、莫家瑞、大引水杨大福及女三副石若仪和18岁的舵工贺理富等说:“假如我学驾驶,一定要学会驶过三峡这段航程。”他这种迎着困难上的精神,使船员们深受鼓舞。毛泽东又接着说:“看来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峡修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赞成不赞成?”船员们十分高兴:“太赞成了!在三峡东头修了水闸,航行就更加方便了。”在船上,毛泽东曾就三峡大坝的事问过任白戈(时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和燕汉民(时任万县地委书记):“你们都是三峡地区的父母官,要在三峡修个大坝,既防洪又发电还养鱼,好不好?”任白戈等都说,好是好,要真的把大坝修起来,就是淹没的土地多了点。毛泽东笑着追问一句:“淹了土地,少吃点粮食,多吃一点鱼,好不好?”几个人也跟着笑了:“多吃鱼那当然比多吃粮食好。”燕汉民提出:“淹没了大片土地后,如何大量安置移民,这是个大问题呵!”因为他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切体会。几年前,重庆市长寿县狮子滩修大水电站,移民到万县地区梁平县,遗留下生产、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好。毛泽东陷入沉思。他似乎对这一问题考虑得很深很远,然后慢慢地说:“是呀!让近百万群众搬出家园,这可是一代人为了国家建设作出的沉重奉献。大批的移民得生产,得穿衣吃饭,他们的子女得受教育,这些事,今后总得要妥善安排啰!”
“江峡”轮驶过滩多水急的西陵峡中新滩、泄滩和崆岭滩后,江面豁然开朗,再往前驶,突然出现一座绿阴覆盖的船形小岛。这就是拟选为三峡工程坝址的中堡岛。“江峡”轮驶近中堡岛时,已是30日傍晚时分。轮船调头减速,使船稳在江中。毛泽东站在船尾甲板上,举起望远镜仔细察看这座神奇的小岛。这时,身边的专家向毛泽东介绍:“中堡岛三峡大坝,是执行我们提出的美人沱筑坝方案,这是对1944年美国专家萨凡奇提出前不久又经苏联专家认可的南津关筑坝方案的修订。周恩来总理亲自考察过南津关,肯定了我国专家的意见,那里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区,要建大水坝是犯了大忌,而三斗坪地区却是花岗石,正好建大水坝。”毛泽东听后频频点头,称赞中国专家有志气。专家接着说:“在中堡岛建大水坝有其特有的天然优势,可利用大江、小江的有利地理条件,分两期施工,大江截流也不必另辟溢洪道。”毛泽东越听越高兴。因为,他了解到了中堡岛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这更增添了他对修建三峡大坝的决心和信心。这时,只见他将那大手握成拳头,果断地在船舷栏杆上重重地捶了一下,就像是一锤定音。中堡岛,正是实现“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理想之地。
“江峡”轮继续东下,从开阔的三斗坪宽谷驶入水急江窄的西陵峡东段。不一会儿,轮船驶出三峡出口南津关,江面由300多米,展宽到2000多米,视线豁然开朗,眼前左岸就是宜昌。轮船驶经江中一座小岛“葛洲坝”,这里就是三峡工程梯级开发的附坝坝址。毛泽东在宜昌港作短暂停留后,31日,接见宜昌地市委负责人后,继续东下,结束了这次的三峡之行。

1958年,毛泽东乘船视察三峡

百年人逝终未圆梦

在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议题。此后,中央组织专家进行了二十多年反反复复的研究与论证……遗憾的是,毛泽东的三峡梦,有生之年终未能圆。但他的这一情结,深深植根于心中。
1969年水利电力部向中央建议兴建三峡工程,毛泽东明确表态:“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因为这一年春天中苏发生了边境战争,毛泽东认为在冷战的格局下,世界大战早晚要打起来,他正在布置抓紧建设大三线。这年10月毛泽东视察湖北时,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向他当面陈述,请求兴建三峡工程。他认真又不失幽默地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顶200立方水,怕不怕?”
圆梦三峡告慰伟人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始终关注三峡工程。1980年7月中旬,他就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有关三峡工程的汇报,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的问题。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表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就赶到长江考察。他在听取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时表示: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人的伟大理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为现实。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夕,他又两次考察三峡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作出具体指示。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投票表决《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就一项重点工程进行投票决定,投票结果为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该决议被通过。人大代表总数中近1/3未投赞成票,在全国人大表决史上前所未有,这说明了三峡工程面对的困难和问题非同小可。至此,三峡工程开工的时机成熟了。1993年,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主任。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笔者注),标志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2006年5月20日14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一座举世无双、横锁长江的三峡大坝在这里全线建成,长江三峡为之巨变。长达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气势恢弘的三峡大坝如同巨臂,紧紧锁揽住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建成后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事业等巨大综合效益。它对长江干流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世界名坝”,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毛泽东三峡大坝梦想的实现,充分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表明中国经济实力和工程技术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国人一篇篇赞颂的文章,告慰了未能亲眼见到这一宏伟工程的毛泽东。

三峡大坝雄姿


三峡蓄水后小三峡风采依旧


作者: 红梅    时间: 2018-2-25 15:39:50

伟大领袖毛主席全国人民永远怀念您!
作者: 继红    时间: 2018-2-25 15:40:48

伟人总能高瞻远瞩,为新中国的建设日夜操劳,人民永远怀念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