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早期的官学,皇帝要给贵族的孩子上课,而上课就要有一个场所,就有了“辟雍”一词。《礼记》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入泮也就是入学的意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早期用作辟雍的建筑都没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国子监重新建造出辟雍这样的建筑,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在辟雍讲学,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这个传承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如今,一些外国元首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多半安排这些元首在北大清华做一个演讲,其实就是皇帝在国子监辟雍讲学的一种延续。
在汉朝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把孔子的思想,正式地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从汉朝起,当一个皇权确立稳固之后,都要把孔子的思想重新整合作为教育教化臣民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皇帝都非常重视孔庙的祭祀。清朝康熙皇帝自幼就读儒家经典,康熙皇帝登基不久,就为孔庙写了一个匾,把孔子称为是“万世师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照例题匾,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宣统皇帝。皇帝题写的匾都在孔庙大成殿内:康熙皇帝题“万世师表”,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题“与天地参”……
后来,刘邦第一个用“太牢”(即皇帝祭天大典)到曲阜祭拜孔子。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祭奉他。作者:吴志友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有删减)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孔子正式封为王,封他为文宣王。
到了宋代,又封他为至圣文宣王。
到了元代,专门在孔庙为他建了一块碑,并在至圣前面加俩字“大成”,孔子也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即集大成者,德才兼备的、最高的圣人。
历代皇帝的加封和推崇,对孔子影响力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