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
1、 乾隆时期的GDP占世界的33%以上
如果横向对比,乾隆统治的大清帝国也是当时全球各个国家当中综合国力最强的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是乾隆时期中国的GDP至少要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如今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那在世界上的占比是多少?14%多。乾隆的时候是33%还要多,而美国在今天世界占比大概也不过就20%多。当然,我们说GDP不见得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发展的趋势,因为你要是细算的话,就是到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国的GDP仍然是世界第一,仍然占世界20%多,但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力已经完全今非昔比。
△雍正皇帝
关于乾隆出生地,记载比较复杂,有的说乾隆出生在雍和宫雍亲王府地,也有人说他是出生在避暑山庄,而乾隆本人写了好多诗说,“我经常回到出生的房间看一看。”结果他儿子嘉庆给他写实录的时候,或许是听从了一些宫中的传说,把他出生地记载为避暑山庄。这就有点对不上,所以后来形成所谓的乾隆出生之谜。△乾隆临王羲之书法
不过,这种过于系统的教育也有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让这些皇帝——清代政治家的头脑封闭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到宋代以后形成自我循环的一个圆,认为所有的宇宙世界问题都解决了,不需要再有任何好奇心,只要贯彻圣人的教导,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不需要再学任何新的东西。因此,治理天下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亲君子远小人”,用咱们话来讲就是多用忠臣,别用奸臣,按照孔夫子的教导去执行就完了,这就导致清代后期的皇帝创造力不足,头脑非常僵化。我们看清代在乾隆之前的皇帝,雍正、康熙、顺治、皇太极、努尔哈赤,这些皇帝有什么特点?做事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来不被书本所束缚,所以他们施政往往非常有创造力,能够因势利导。但在乾隆之后的皇帝——嘉庆、道光、咸丰等往下这些皇帝都是读死书、死读书,不敢突破所谓的祖制。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这种成功的教育也有它的好处和坏处。△乾隆生母 孝圣宪皇后
但与此同时,乾隆对他母亲掌握一条原则,就是政治上的事绝对不允许她沾边。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三天,就把太后身边所有的太监和宫女叫过来,给他们开了一个会,告诉他们后宫所有事情可以由太后做主,但皇宫之外的所有事情,不许和太后提,一个字也不许提。为什么?乾隆的原话是“恐太后闻之心烦”,实际上是要对他母亲进行信息封锁,防止其干政。这个并不是因为乾隆想多了,而是因为过去传统政治有这样的特点,一旦太后表现出她愿意干政的趋向,或者她处理过一点政治方面的事情,就会有大批的官员要走太后的门路,出现那种情况乾隆就不好处理了。乾隆大概当了七八年皇帝之后,有一次到太后宫中请安。母子俩闲聊天,太后说,听说顺天府有一个观音娘娘庙特别灵验,谁家里没有小孩,到那求儿求女基本都能灵验,但是这个庙现在年久失修,皇帝能不能拨点钱把这个庙修一下?乾隆一听,当时满面含笑答应下来,说您放心,这小事一桩,回去马上就办。但从太后宫中一出来,马上把太后身边的人又叫到一起,问是谁向太后透露说顺天府有个庙?记着几年前给你们开过一次会,这次姑念是初犯,所以暂不追究。但下次再有同样事情出现,肯定要有人掉脑袋,说完乾隆把自己这番话还正儿八经形成一道上谕发下去。
△四库全书
什么叫失意文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高考落榜的那些人。为什么这些人对王朝威胁最大?因为过去的读书人对自己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们整个家族供我,往往不是我这一代能读成的,我中秀才,我儿子中举人,可能到我孙子才中进士,所以他们对读书的期望值特别高。一旦最后什么都没考上,他很难老老实实回到家里种地。所以这些人往往心眼特别活泛,又识文断字又有能力,一旦社会上有大的动荡的时候,往往成为造反的领袖。△孝贤皇后朝服像
富察氏嫁给乾隆的时候,年方十六。 现在故宫中,保存着著名西洋画师郎士宁画的油画大像。从这张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富察氏皮肤白皙,面庞清秀,五官端正。虽然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可称得上很漂亮。画像上的她神态温婉,目光清澈。虽然已贵为皇后,却毫无居高临下的骄矜之气,可以看出她有很好的风度和修养。富察氏除了出身名门,长相姣好外,还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贤惠、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女人。《清史稿》中记载,富察氏虽然是大家闺秀出身,却从来不爱在自己的脸上“精耕细作”,也很厌恶金银珠宝之类的恶俗装饰。她做了13年皇后,每天素面朝天,不怎么化妆,穿衣戴帽都很简单。用《清史稿》原话来说,就是“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乾隆与孝贤皇后
但是富察氏非常善于理解乾隆的精神世界。有一年秋天,乾隆带着皇后在避暑山庄打猎。乾隆无意间和富察氏聊起来,说当年祖宗们在关外时,艰难创业,衣服袖子上,用鹿尾巴绒毛缘个边就算很好的装饰了,哪像今天这些八旗子弟,你看看,镶金戴银,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得都没边了。皇帝顺口说了这么几句话,富察氏却记在心里。回到北京后,富察氏特意让人找来鹿尾绒毛,亲手做了一个鹿尾毛缘边的小荷包送给乾隆。乾隆非常喜欢这个荷包,终生把它带在身边。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乾隆和富察氏年仅九岁的嫡子永琏患了感冒,几天之后病情转重,很快就去世了。直到乾隆十一年,富察氏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乾隆说他“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清高宗实录》)但年仅两岁的这个嫡子出了天花,又去世了。这时候,皇后已三十六岁,已过了女人最佳生育年龄。她默默地把悲伤藏在心中,表现得异常冷静坚强。在皇子的葬礼举行过后,她就像平常一样,一如既往,恢复了平静。皇后的坚强,让乾隆非常惊讶,因此对她更加敬重了。
皇后的厄运还没完,乾隆十三年初,三十八岁的乾隆要开始他即位后的第一次东巡,到曲阜拜祭至圣先师孔子,皇后也同行。皇后先是感冒,后持续发烧,离世,终年三十七岁。皇后去世,乾隆痛断肝肠,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他写下一首挽诗: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壸(kǔn)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也就在这个时期,乾隆作了很多首诗。只有写诗,能让他缓解一下情绪。我们提到过一个历史纪录: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诗人,一生作了43630首诗。由于诗写得太多太滥,乾隆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很平庸,或者说只不过是“分行的日记”。不过,在这四万多首平庸的诗作当中,有一百多首诗,写得非常好,情真意切。这一百多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悼念富察皇后的。
富察氏刚去世之后那一段时间,乾隆几乎天天梦到皇后,醒来后有时就把梦中的情景写到诗里。比如我们来看这一首: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乾隆御制诗二集》)
富察氏去世之后,在老太后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十五年,又册立了另一位妃子乌拉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十六年三月,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日,乾隆写了一首诗,分析自己为什么不爱新皇后: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怀岁月信如流。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就是说,时光匆匆,一转眼孝贤皇后去世已经三年了。难道是新皇后处处真的不如旧皇后吗?也不见得,其实主是因为我与孝贤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实在无法代替。乾隆中年之后,比较放纵自己私生活。他的后宫,那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了。乾隆后妃当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应该是那个“香妃”。人们传说,香妃是西域著名的美女,浑身散发着天然的异香。乾隆慕她的美名,把她纳入宫中。还特别建了一座宝月楼,也就是今天中南海的新华门,供她居住。
△老年乾隆
不过,虽然后宫中粉黛如云,乾隆却再没有能找到富察氏那样的知已。乾隆在谕旨中曾经讲过,自从孝贤皇后去世后,他就养成了独宿的习惯,不再让任何妃子陪伴他过夜。-End-
乾隆这一生
还真是多面啊
本期作者:路艳霞
本期编辑:晴二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路艳霞、王广燕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