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无锡古村“尧歌里”,军嶂山下千年雅韵的桃花源 | 影像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18-5-1 06:29:16     标题: 无锡古村“尧歌里”,军嶂山下千年雅韵的桃花源 | 影像

无锡古村“尧歌里”,军嶂山下千年雅韵的桃花源 | 影像                                         2018-04-30 22:22                                                                                                                            

                  
尧歌里虽然没有无锡上榜的那些名村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但她低调内敛,朴实无华,原汁原味,民风淳朴,保留了很多江南传统和习俗,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很高,是一个未加雕琢的原生态古村。

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西边的尧歌里古村,是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许舍社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尧歌里坐落在军嶂山的中麓,村庄的东边是有“太湖第一峰”美誉的雪浪山和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长广溪湿地”,西面是太湖,南部与无锡古镇南方泉、许舍村、葛埭村等接壤,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

一千三百年前,陆氏先祖就从新安湖头迁徙来这里居住,从此这里便有了陆姓人家,到现在尧歌里村里也是以陆姓人家居多。
❶尧歌里的传说
▆ 窑窝与尧歌:关于尧歌里村名的来历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我国古代帝王有号陶唐氏史称尧帝,他死后由舜继位,相传上古时的圣君唐尧曾到这里,登上上东山的仙人墩,对这里的青山绿水赞叹不已,击节而歌:“尧舜天下,歌唱太平”,于是就有了尧歌的村名。第二个说法是,1942年,村中乡绅陆鸿声先生在创办公立小学时,他感到“窑窝”的名字欠雅,便想到古诗中有“尧舜天下,歌唱太平”的句子,因这两句第一个字“尧”和“歌”与窑窝是谐音,便取校名为尧歌小学,村名也同时更名为尧歌村,一直沿用到今天。

▆ 楼盖塘:继续往西走,就看见尧歌里村口的那座池塘,这个池塘的名字叫“楼盖塘”,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的大小,据说这个池塘从宋朝时一直用到现在,因为以前的房屋都是有飞檐,“盖”在了池塘的水面,所以叫“楼盖塘”。楼盖塘有点类似安徽宏村的月沼,但又不是非常圆整,岸边有几处深入水中的台阶和石板驳岸,既是小码头,也是村民们洗刷的地方,一汪碧水,非常宜人的风景。

❸尧歌里的古树:在尧歌村里,有两棵280年以上树龄的苦槠树,是尧歌里古村最标志性的符号之一。苦槠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山毛榉目,树干通直,树冠浓密,叶片较厚,革质,耐火,萌芽力强,因此苦槠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理想的树种,尧歌里古村这两棵树相依相伴,枝繁叶茂,被村民称作矢志不渝的夫妻树和情同手足的姐妹树。

❹尧歌里的乡土风情
▆ 行香会:说到尧歌里的乡土风情,历史最长,名气最大的就是“行香会”。阴历三月初三是军嶂山地区朝山进香的日子,当地老百姓把三月三看的比春节都重要。这一天,临近各村都会组织香火队,扮演各种戏文,吸引路旁的游客,其中,尧歌里的香火队可算是最大的。尧歌里“走高跷”是小有名气的,高跷有1.6米高,他们行走平稳,边跳边唱,活泼多样,香火队中还有丝竹队,笛声清脆,箫声悠扬,悦耳动听。“抬阁”均是由童男童女扮演成戏文,慢慢前进,还有在手臂下皮肤内悬挂铜罗,边走边敲,轮车队和刀叉队,靠巧手作出各种动作。

❺尧歌里的特产
尧歌牌向阳绿茶系列是无锡地区的名牌畅销产品,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品尝过的“太湖翠竹”也在此间走向了茶客。今天的尧歌里在林间营造高标准茶畦,生产无公害绿色茶叶的同时,还建立优质杨梅园、橘园、笋竹两用林、速生杉木林等。
尧歌里因为地处军嶂山脚下,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常年气候温和,雨水丰盈,空气湿润,土壤肥沃,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200个以上,特别适合茶叶和果树的生长。

尧歌里除了太湖翠竹的绿茶,水蜜桃也小有名气,尧歌的水蜜桃皮薄肉厚,吃到嘴里满口甜汁,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比苹果和葡萄高一倍,比梨高七倍,铁的含量也比苹果多三倍,比梨多五倍,被称为果中之王。

说到尧歌里的特产,不得不说说尧歌里的“松花粉”,尧歌村的山上有茂密的松树,每到清明前后,山中的松树梢头就会绽放出嫩黄色的松花粉,老乡们用松花粉做松花糯米饭团,也可以放在小孩腿的两侧,使其干燥吸毒,现在松花粉还被做成保健品和美容霜,被称为“国珍”。
❼尧歌里的幸福水库
幸福水库在尧歌里村的北面,军嶂山和许舍山的环抱之中,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的这个水库曾有效地蓄水、调水,保障了当地数百亩良田的年年丰收,当地老百姓深感幸福,便以“幸福”二字命名。不过说起当年修建这个水库,故事也不少。1960年4月,幸福水库开工挖土时,人们发现了一座600年历史的古墓,出土了许多金银玉器、丝织品以及珍贵的纸币,在青石墓志铭上,写有“大元故处士钱公墓”,这就是后来以出土珍贵文物而闻名的元代钱裕墓,钱裕是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

据介绍,当时出土的一件高足金杯,是钱裕墓出土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重达191克,这件金器做工精致、图案精美,堪称元代金银器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春水”玉带饰,以及和它配套的一个玉带钩,也是不多见的稀世珍品。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幸福水库的灌溉功能已经逐渐消失,因为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这里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地方,周末可以看到不少垂钓者,另外,对于穿越军嶂古道的驴友,幸福水库还是中间歇脚点,一般都会在这里调整,然后穿越为军嶂古道的后半段。
❽尧歌里的民居和村民的生活
自打一千三百年前,陆氏先祖从新安湖头迁徙来尧歌里居住,这里便有了陆姓人口,现在尧歌里古村也以陆姓居多。尧歌里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直享用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吃着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喝着清香的太湖翠竹,住着两层砖混结构的房子,天气好的时候,老乡们喜欢坐在房前的院子里,聊天摘菜晒太阳,过着田园一样的生活。

在地里干完活回家的妇女,随便带些蔬菜,准备中午的饭菜。

尧歌里村民的午饭一般吃的较早,11点多就坐在房前的院子里边聊天便开始吃饭了。

一口老井,一个洗衣台,妇女们一边聊天,一边洗衣服。

洗完衣服的小姑娘,正在准备把洗净的衣服晾晒在房前的竹竿上。

其实,走在尧歌里古村里,每一条巷子,每一家屋前,每一个拐角,都有村民普通生活的画面,就像翻开一页页老书,看似平淡,去饶有味道。

房前院子的空地上,老乡们把储藏的饭团摊开晾晒,一边干活,一边唠嗑,很生活的画面。

老百姓屋前晾晒的蔬菜,天气冷的时候的再拿出来食用。

尧歌里和许舍村都有制作面条的历史,以前是“以麦换面”,现在生活好了,村里的小面店和农户也可以制作面条,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自己食用。老乡们把集中手工制作的面条摊开放到笸箩里,在阳光下晾晒,面条干透后便于收藏,这种干面条也是我喜欢的主食,下锅煮上很短的时间就会熟了,而且不糊榻不缠绕,筋斗儿,有味道。

尧歌里还能看到不少有村民居住的老房子,粉墙黛瓦,漏窗小阁,透着古朴沧桑。

走在尧歌里古村,经常会看到老乡家的狗狗和猫咪,见到外来人,小家伙也会摇头晃尾,和你打着招呼,十分可爱。

老宅屋顶上,两只嬉戏的猫咪。

这位尧歌里的老奶奶,已经90多岁了,身体很好,慈祥健谈,我每次去尧歌里都会看看老人,坐在她家屋前的小马扎上,和老人聊聊天,听她讲尧歌里的故事,离开的时候,老人都会挥着手和我说再见,欢迎再来尧歌里“白相相”(白相相是无锡话,是玩的意思)。

浸润千年历史的尧歌里古村落,山清水秀,土地肥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而充满诗意的江南原生态小山村,邂逅一座古村,恋上一条老巷,我们希望,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在树影光华里,千年雅韵的的尧歌里明天会更美好。
文章系转载如对版权有疑问,请后台联系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