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轰动一时的民国趣闻:铁帽子王拉洋车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8-6-6 11:42:55
标题:
轰动一时的民国趣闻:铁帽子王拉洋车
轰动一时的民国趣闻:铁帽子王拉洋车
2018-06-06 08:49
话说1931年,突然有一天,一张报纸火爆了京津两地。报纸上登了一组外国人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拉洋车的人,上面写明这位拉洋车的板儿爷乃是大清国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叫做晏森。这组照片还有个名字,叫做《铁帽子王拉洋车》。
“王爷拉洋车”成了新鲜事儿,可这则报道一出现,这位晏森王爷的买卖倒给砸了。要说一个王爷怎么落到了这种地步,最算清帝退位,可这些王爷府上祖上留下的东西怎么也够吃一辈子的,但这位末代铁帽子王竟沦落到拉洋车“臭胶皮”的地步,令人有些疑惑。其实啊,这都是晏森自己造的。
1910年初,14岁的晏森在老子死了之后,成为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可没想到刚领了两年俸禄,清帝逊位,大清国就这么没了!铁杆庄稼倒了,晏森没了俸禄银子,自己平日大手大脚花钱花惯了,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八旗子弟那些玩意儿自己全活。什么架笼遛鸟,什么傍戏子,什么打茶围,什么喝花酒….. 晏森全占了。不过好在没学会抽大烟,后来晏森也对外界说过,多亏了自己没学会抽大烟,要不这身子骨垮了,洋车都拉不了。
溥仪退位前倒是给了他不少钱和宝物,可这位铁帽子王爷,转手就卖给了大栅栏的古董贩子。换了钱,照样该玩儿玩儿。过了没两年,这些钱早就用光了,便开始变卖祖业,晏森卖祖业和其他王府的公子哥儿不一样,其他王府都是先典当族下传下来的古玩字画,而后是御赐宝物,最后没辙了才打王府的主意。
但克勤郡王晏森不同凡响,卖那些字画古玩多麻烦,能换几个钱,要卖就卖大的。一出手便是卖王府,屋子那些玩意儿一块儿包圆全卖,最终这座铁帽子王爷府被是当时的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买了。报纸把这事还登了出来,当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不过具体卖了多少钱,没人知道,后来有个老管家透露了点消息,说是差不多卖了10万大洋。
这个数在当年那可不得了,可这些钱才用了两年不到,克勤郡王晏森又缺钱了,如今房子卖了,再卖就只能卖祖坟了。
就这样晏森又把祖坟卖了,先把祖坟上百棵参天大树尽数砍伐,倒卖给木厂子,而把这块风水宝地则卖给了内务府的钟扬家。墓地之中有个乾隆御赐驮龙碑,这是乾隆赐给晏森先人福彭的,做工极为考究,曾被历代王爷羡慕。可这么一个祖上御赐的东西,晏森也给卖了,买主是少帅张学良。少帅将驮龙碑运往关外,竖立于老爹张作霖墓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报纸把这事也登了,一时间少帅成了孝心的典范,晏森则成了败家子的典范。
可这些钱,没过一年半载,又没了。令人纳闷的是,这么多钱怎么比流水没的还快,连晏森自己都说不清楚。如今什么都没了,再卖什么呢?只有卖苦力了。
等米下锅的晏森到车行领了件号坎儿(工作服),租了辆车,从此入行当了拉洋车的“板儿爷”。您还别说,晏森的生意还真不错,别看早先爱花钱,但是做事挺规矩,人斯文、车干净,又快又稳当,而且体格好,嘴皮子好,一边拉车一边跟人讲故事,而且还能拽几句洋文,雇他车的还有不少外国人,这跟那些“骆驼祥子”们明显不一样。
可等1931年有人把他给登了报,晏森的买卖反倒不行了,人们得知他是前朝郡王,自然就退避三舍了,做过他车的人都后悔:“王爷拉车,咱也敢坐,这是折寿啊!”
如今拉车不行了,倒是得了个称号“车王”,只要他一上街,坐他车没有,追着看的人倒是不少:“瞧,车王来了;嘿,瞅瞅人家,龙行虎步;王爷就是王爷,倒驴不倒架,透着不一般....”
这下可好,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拉洋车这事不但成了京津两地百姓们的谈论话题,还传到了远在长春当“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耳朵里。溥仪也不知道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认为晏森丢了祖宗的脸面,让人找到他,把他带到长春。結果晏森去了東北之后,受到了日本人的冷遇,說是只有社會上有声望的人才能夠在伪滿洲國政府中任职务。说白了就是嫌弃这个窝囊废。
没过一个月,晏森回来了,去的时候穿的是百姓衣服,空着手;回来的时候穿的十分光鲜,大包小包没少带,还有俩人跟着。这一定是溥仪“御赐”的东西,不是钱就是宝贝。
再后来,就没人再看见“车王”拉车,这买卖也不能干了。据说晏森在京城买了个小四合院儿,平时也不怎么出门,好像没过多久,那些溥仪“御赐”的东西,又让他给花没了。
后来“怡亲王”毓麒在西四牌楼见到了宴森,一身布衣的他正蜷着身子坐在地上,一望便知,景况有多潦倒。
在民国,黄包车夫地位很低,属于是社会最低阶层,不但低于城市平民,也低于农村的农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里的黄包车夫,除了季节性打短工的以外,全部是失去土地进城打工求生的农民。 在农村,即便是贫农,好歹都有一点土地。即便没有土地,也可以做别人的佃户、长工,毕竟种粮食的吃粮食不贵,吃些高粱玉米山芋来填饱肚子,还是比较容易的。而黄包车夫失去了土地,又无法找到佃户长工的工作,才被迫进城的。 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在农村混不下去的人,骆驼祥子也是这样。 对于城市平民来说,黄包车夫是一种重体力活,工作强度大,又毫无技术可言,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稍微有些文化和技术的城市平民都不愿意干。 有技术的城里人,可以做工人或者小生意。如果活比较累的,收入肯定不会比车夫低;如果收入比较少的,显然活又比车夫轻松得多。 总之,城市平民根本不愿意做车夫。民夫这个行业,压根就是入城农民无可奈何的求生手段。1933年国民政府对首都南京的黄包车进行统计,发现受调查的1300多位黄包车夫中,仅有60人是南京本地人。而这60人中,生于南京的仅为27人。
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南京车夫,都是刚刚进城的农民。就文化程度来说,1300多个南京车夫中,仅有200多人勉强可以看懂报纸的大标题, 其余基本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除了拉车以外,几乎没有办法找到任何其他的工作,只能借此活命。 在城市,车夫同搬运工、清道夫、掏粪工一样属于社会最底层。 克勤郡王晏森干这一行,可见能力素质比较低,会不会像溥仪一样连鞋带都不会系呢?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