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她66岁登上《朗读者》,气质不输董卿: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继红    时间: 2018-6-9 10:22:13     标题: 她66岁登上《朗读者》,气质不输董卿: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她66岁登上《朗读者》,气质不输董卿: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2018-06-09 05:55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

来了一对传奇的嘉宾,

杨惠姗和张毅夫妇,

我们很难相信,

这个在气质女神董卿身边的女人,

无论是气场还是优雅,都完全没输,

而她如今,已经66岁了。

认识杨惠姗的人,

都知道她年轻时长得漂亮,

但是时光匆匆流去,铅华洗尽,

没有了青春娇艳的外表,

她反而活得更加漂亮!

01

初绽芳华

140部电影,是生命的学习

提到杨惠姗,
年轻一辈的孩子很少有人知道,
时光退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她被誉为“最美艳影后”,
林青霞都由衷赞美她。
她是最早一个,连续两年,
获得台湾奖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女艺人,
被评为“中国电影一百年100大明星”之一。

1976年,24岁的杨惠姗走进娱乐圈,
她人长得漂亮,又颇有灵气,
短短几年时间,就演了上百部电影,
1984年主演的影片《小逃犯》,
让她获得21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而真正迎来事业高峰的,
是这一年,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男人,
张毅。
一个导演,一个女演员,
1984-1986三年间,碰撞出了女性三部曲:
《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我的爱》。

这三部影片对杨惠姗意义非凡:
《玉卿嫂》让她获得第二十九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我这样过了一生》让她蝉联22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当时这部影片包揽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改编剧四个重要大奖,可以说是碾压性的胜利了。)
而《我的爱》让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琉璃,
为她未来人生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以至于现在回忆起从影的那些年,
只不过淡然一句,
“140多部电影,
是为琉璃创作,进行的生命学习。”

02

命中注定

和琉璃有解不开的联系

杨惠姗和张毅拍摄《我的爱》时,
道具人员向精品店借来玻璃艺术品,
其雕塑的透光穿透性,
让在场所有人无不惊叹。
探寻来处,
得知这些艺品来自各国,
惟独没有中国。
在阳光下,这些玻璃内外澄明,
一瞬间震动了杨惠姗,
这不就是她对人生的最根本向往吗?

1987年,在杨惠姗事业的巅峰时,
她携手张毅,一起离开了娱乐圈,
投身到了琉璃的创作中。
“当我越来越感受到心力憔悴、颠沛流离时,
我知道,是时候该放下了。
聚光灯不可能永远在你一个人的身上,
舞台前面的光鲜靓丽,
就好像一个很高的云梯,
等你到了半空,它却让你自己下来。”
就这样,
11年最好的年华、140多部电影、3个影后桂冠,
杨惠姗说放就放下了,转而投身琉璃艺术。

03

华丽转身

从艺术家到手艺人

1987年,

杨惠姗和张毅开创琉璃工房,
除了决心之外,
在技术上,他们没有任何资源。
当时台湾没有一家琉璃艺术工作室,
相关资料几乎没有。
杨惠姗唯一知道的就是,
法国有一种垄断的“脱蜡铸造法”,
这种技法极其保密,绝不外传,
而中国在此方面的技术,基本为零。

法国人能做,我们怎么就不能做?!
杨惠姗抱着这样的决心,
开启了近乎“无知者无畏”的创业,
最初,他们天真的认为,
脱蜡铸造中所指“蜡”,就是平时常见的白蜡,
于是找来一只小电炉,
买来一大堆蜡烛就开始煮,
蜡烛一熔化,把烛蕊挑出来,
就开始“研究开发”了。
这样的起点如今看来,简直幼稚的可笑,
但她就是这样开始的。
开始创业时,
杨惠姗和张毅预计,投资30万左右新台币,
花费半年时间来研发“脱蜡铸造法”,
结果最后花了三年半,
负债了7500多万新台币,还不敢说完全掌握。
他们抵押了房子,四处借钱,
后来朋友听到张毅的电话,都不愿再接,
而两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把失败的作品放到琉璃冢,
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进步,
这条路,像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
但只要前面有微光,她就坚信能够走得出去。

04

肩负责任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1991年,杨惠姗夫妇受邀参加日本的一个展览,

日本玻璃艺术学者、著名收藏家由水常雄告诉他们:
“其实,中国2000年前就已经出现过这种技法,
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
出土过的一对琉璃耳杯,应该就是脱蜡法制成的。”
这对西汉琉璃耳杯,是1968年出土的,
金缕衣边上的“曲水流觞”耳杯,
极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中国自产脱蜡精铸琉璃器。
那一刻,杨惠姗感到既羞愧又震惊,
羞愧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
对于传统的了解,如此无知。
震惊的是他们今天挟着高端电子科技设备,
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勉强知道一二的技法,
2000多年前,老祖宗早已掌握。

从那一刻起,一种民族意识觉醒了,
琉璃创作不仅是工艺上的突破,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也许是一种使命感,
希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能够更好的使命感。”
“我们要告诉全世界,
脱蜡铸造,中国人早就有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千百次的尝试,
终于,第一件作品诞生了。
《第二大愿》,正合了《药师经》里的话: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而此件作品的诞生,距离琉璃工房创立,
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

▲《第二大愿》

杨惠姗的双手原本柔软纤细,
而如今,由于长年捏制泥坯、烧制琉璃,
这双手已经变得骨节粗壮,不再秀美。
张毅把她称为“愣子”,
她可以坐在那里研究琉璃的设计和技法
三天三夜,一动不动,
连续站40多个小时,腿都已经水肿了,
自己还浑然不知。
“对于她这样的人,做下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褪去光鲜的名演员身份,
杨惠姗走上了一条更为艰辛,
且默默无闻的道路,
从零开始,复兴中国的琉璃艺术。
而她30年的坚守和付出,
让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一个门外汉,
成为了中国现代琉璃技术的主要推动者。

05

伉俪情深

是相守的爱人,更是相知的伴侣

看杨惠姗和张毅在《朗读者》的言行,
最让人感动的,
除了两人对琉璃事业的追求,
更是彼此无意间流露出的爱和依恋。
两人在谈话时,会紧握对方的手,
在聊天时,转头专注的看着对方,
这对年逾六十的老夫妻,
仍如初恋时甜蜜。
当董卿问:“在最难的时候有没有相互埋怨?”
杨惠姗笑着摇头说:“不可以,不可以。
能够在一起做(事情)就很开心了,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都是一个人站在台前朗读,
他俩,则是一起登台,
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伉俪情深,琴瑟和鸣,
画面太美,让人不禁感慨:
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模样。

他们是生活中的爱人,也工作中的伴侣,
1998年,张毅突然心肌梗塞,
杨惠姗的眼泪直接掉下来,
“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地方,
几乎都是两个人一起的,怎么可以,
这个人就不在了?”
在住院期间,杨惠姗每天拿着工具去病房,
她心里很慌,却要装作没事,
要装作还是以前工作的状态和样子。
后来,张毅身体逐渐康复,
她也完成了她的新作品——《倾听》,
名字是张毅取得,很符合当时的心境,
倾听生命,倾听无常,
倾听爱,也倾听希望。

06

写在最后

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前半生,是长得漂亮的女明星,
后半生,是活得漂亮的艺术家,
杨惠姗的一生,足以用“精彩”形容,
相对于曾经光彩照人的女艺人,
如今年过六旬的她,
脸上添了许多岁月的风霜,
却比从前更美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千年前,白居易笔下的琉璃,
终于在她的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她的作品,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
在绚烂的琉璃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出声音,
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她的作品。
余光中先生,
亲自为她写下《琉璃观音》的诗稿:

这琉璃的清净世界,

原来在酷焰中练就,

看我,已百毒不侵。

是琉璃观音,更是琉璃复兴道路本身,
做琉璃的过程很辛苦,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修行。
杨惠姗说,
易碎的琉璃像极了人生,既永恒又无常;
而“琉璃透光”,又在暗示你,
不管今天多么灰暗,
当光照进来那一刻,生命就是华彩。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杨惠姗的琉璃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