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郎世宁 午瑞图轴
《史记》里说“民人以食为天”,中国的各种节日就没有能脱离开各种美食的,一提到某个节日,估计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而端午节必定是粽香扑鼻的。皇帝的端午也不例外。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裹角黍
为了准备这大批量的粽子,御膳房特地调配帮手,包粽小能手们夜以继日,包粽子包到天昏地暗,而且还要精心设计,研发新品,讨乾隆皇帝欢心,一直到他满意才行。乾隆爷为此也颇为得意,为此赋诗说“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大加称赞。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赐枭羹
端午除了吃粽子之外,宫中还要吃枭羹。所谓枭羹就是猫头鹰做的羹汤,因为传说猫头鹰这种鸟有食母的恶习,故而以之为汤,在五月初五这天颁赐给群臣,体现了皇帝驱邪匡正的思想,也与端午驱邪的内涵相合。但是吃枭羹的这种习俗似乎只流传于汉代宫廷,明清时期多以其为典,如明宣宗在端午赐宴时就说“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表达了除恶惩奸的政治愿望。清 湖色龟背小朵花纹葛纱
说完了端午期间宫里怎么吃,再说说端午期间宫中的服饰穿着。因为端午临近盛夏,在服饰选择上当然是以轻薄为主,除了今日常见的各种纱罗,更有葛纱一种,葛纱就是以葛纤维织成的纱,据说要比普通的纱更为凉爽。《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年到端午时,内廷王公大臣都会得到皇帝赏赐的葛纱以及画扇。可惜如今葛纱已很难见到。清 黄色缎平金绣五毒葫芦纹活计·粉盒
除了使用轻薄材料,宫中还会以各种节日纹饰装饰服装,其中以五时花、五毒、老虎为代表。所谓五时花,即盛开在端午期间的花卉,其中以蜀葵花、石榴花为典型。所谓五毒,是指端午之后开始频繁活动的五种毒虫,包括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等,事实上这些动物中有些并没有毒性,有些毒性不大,但在古人心中,他们都很危险。由于仲夏五月是恶月,蚊虫毒物滋生,邪气较重,古人便制作五毒图案,随身穿戴,以毒攻毒,据说可以免遭毒虫侵扰、驱散邪气。清 虎纹衣
而虎为阳物,是百兽之长,能吞食鬼怪,可以辟邪。宋代开始人们就在端午节期间以艾蒿编织成虎形佩戴悬挂。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同治皇帝幼年时的一套老虎衣,以轻薄的纱料制成,上画虎纹,应该就是同治皇帝在端午节期间所穿,家长把孩子扮成老虎,欲借虎驱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如今端午节期间,以雄黄酒于孩童脑门上画“王”字,也是同样意思。唐 李昭道(传)龙舟竞渡图页
民间端午节,会有龙舟竞渡以及堂会演出,成为百姓节日庆祝的高潮。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自然不会汗流浃背地划龙舟,但戏剧曲艺演出必不可少,这演出不同平日,极具端午节日特色。明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图盘
这戏的主要剧情讲明朝嘉靖年间天师张捷进京面见嘉靖帝,一路上在各路神圣相助之下,与金花圣母率领的群妖相斗,并用法宝“混元盒”收服众妖,最后各路神圣齐贺“皇帝万万岁”,歌颂宇宙清平、风调雨顺、永庆升平。清 戏剧图册之五毒传
嘉庆七年端午节期间,嘉庆帝和后妃们一起在圆明园福海澡身浴德观赏了一种叫台阁的表演。澡身浴德在福海东南隅,周围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其正殿东向三间,是一处临水的轩榭建筑,每年端午节期间,宫中会在福海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等在澄虚榭观赏。期间表演的台阁又叫抬阁,是在很小的架子或阁子上由数人扮演一个戏曲故事的场景,会有乐队伴奏、唱曲子。当天包括台阁在内的各种杂耍、曲艺并不是在戏台上表演,而是由舟船载着从水榭前过,更能体现出端午节的节日风情。湖上清风徐徐,水中仙乐飘飘,真可谓人间仙境,又一壶天。清雍正 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局部)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清 手工编结小莲蓬小粽子
(本文原题为:榴花开·粽香飘·《宫里过端午》,标题为编者所加。)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