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张大千,古今书画界第一营销天才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18-6-24 03:49:34
标题:
张大千,古今书画界第一营销天才
张大千,古今书画界第一营销天才
2018-06-23 23:59
(导读:几乎所有艺术大师都是营销天才,张大千也不例外。张大千可谓画家中自我包装营销第一人,也是做到极致完美的人。原因在于,他的艺术营销是道而不是术。而今天的艺术营销,也基本都在拾他老人家的牙慧。)
(扫二维码,成为“艺术战争”跨平台互推合作艺术电商和艺术机构,“艺术战争”跨平台辐射几百万艺术用户,合作联系(微信号:artJYF)。)
张大千
古今书画界
第一营销天才
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理,艺术品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画家是否能成名,除了画家画画的功夫够硬之外,还有看这个画家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西有毕加索,东有张大千,几乎所有艺术大师都是营销天才。大师成名的背后因素往往都非常复杂,而且都不可复制。而大师成名之后,其雄厚的艺术功力,才是大师流芳百世的决定性条件。
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除了他的个人魅力,怎么能够在艺术界留下这样的旷古奇人的形象,从而让市场持续不断地买账?
作品好
风格多样
才是硬道理
当然,市场买账并不仅仅因为张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还是作品本身。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
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全才。据香港收藏家李典回忆,大风堂大师姐侯碧漪曾对他说起张大千,一脸骄傲:“齐白石怎么和我们老师比,我们老师什么都能画。”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奇者,在于张大千能够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不仅师法古人,并且自创一格。
他临摹的古画骗过大收藏家吴湖帆,书法也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大千体”,其绘画艺术更是精妙绝伦,并且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精,并且在晚年还独创了极具震撼力的青绿泼彩画法。
相比之下,同时代画家大多只擅长一类题材,或者仅有一门绝技,张大千的艺事就显得格外醒目。
就像商品有大众小众之分,艺术品也有。张大千的画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当精妙。
他的线条圆熟优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于甜俗;他的画面优美鲜艳,却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学标准,而显得高古不凡。
他完美的融合了优美与壮美,使市场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标志性的诸如荷花、唐宋仕女、书法等则万变不离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断重复,成为了被人牢牢记住的符号。
作品要有质量
更要有数量
张大千除了天分高外,还肯下苦功,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于后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苦画,直到溘然长逝之前,还在创作庐山图。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极多。
存世量,这对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市场没有横空出世的天价,任何一位正常的画家作品价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说在你看到的天价之前,有沉没在水中你看不见的众多低价筹码。
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着底部低价筹码越多,那么这位画家价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稳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价格方面,市场就越会看涨,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贬值。这也是张大千至今不能为市场遗忘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市场上出现的署名张大千的作品仍然远远大于张大千实际的作品数量。张大千作品是假画重灾区,因其画坛地位,他尚在世时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画,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换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香港更是伪造张大千假画的重镇。这些假画的意义就仿佛盗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买卖双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对张大千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好汉3个帮
太少了
最好300个
大风堂门人里行政级别最高的当属宋美龄,可就连宋美龄拜师晚年张大千时,也行跪拜之礼。
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他的门人分为专业画家和以绘画怡情养性之社会名流。
在专业画家的筛选上,张大千对其艺事水平要求极高,比如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方召麐等。
而在以绘画怡情养性之人的门人,张大千则多半选择社会名流,或者利用收徒来制造一些新闻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
大风堂诸多门人遍布各地,不仅受张大千指点教习,也为张大千办事,卖画、联系展览、宣传其艺术。
譬如1949年去国离乡后,张大千就曾多次写信给香港门人方召麐,请她帮自己在香港卖画,并且向四川老家寄送奶粉、原子锅等稀缺物品。
126位门人在张大千离开大陆后,也俨然成为他影响力的辐射点,并且通过这些门人的社会关系影响到更多的人。
大风堂再传弟子、私淑弟子成为了张大千和大风堂的延续。这不得不说是张大千在扩大影响力方面的一个上上策。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溘然长逝。他在由三间房间打通而成的大画室内绘制巨幅作品《庐山图》时心脏病发,送往医院抢救无效。
一位画家执笔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非常有电影感。加上这一生中豪侠义气、浪迹天涯的故事,以及无数精妙绝伦的画作,张大千永远不可能被人忘记。
他可谓是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装运作自己的大师,因而他的市场也不会遭遇低潮。
文章来源网络
张大千比武
卖画
轰动京城,一夜成名
三十年代北平画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各类画展很多。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和“水榭”等几处,几乎天天都有画展,甚至一天内同时几个画展开幕,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画家通过画展售画,提高自己的声誉,观者观画买画,作为一种乐趣,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张大千画展轰动京华,一举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旧社会,地方势力很厉害。北平有个徐燕荪,是当地有名的画家,此公门户之见很深,外地画家要想在北平站稳脚跟,必须拜见他,把关系处好。张大千先生深谙此道,因而声名大振。
1936年春,张大千先生从苏州来北平办画展。他在北平有个好友于非闇,是《实报》记者,别署“闲人”,也是著名画家。于先生熟悉北平民情,精于文字,常在小报上鼓吹张大千。
二人合作了一幅《仕女扑蝶图》,于非闇画了两只蝴蝶,张大千补简笔仕女执扇作扑蝶状,并题诗云:“非闇画蝴蝶,不减马香江;大千补仕女,自比郭清狂。若令徐娘见,吹牛两大王。”徐燕荪得知“徐娘”是影射他的,于是控告张大千诽谤名誉,同时在报纸上发表讥诮张大千的言论。
两位画家开战的新闻,引起北平市民的极大兴趣。接至透露,说是徐、张二人要付诸法律,对簿公堂;后来又刊登新闻,说两位画家将在中山公园摆设擂台,各展一百幅作品,争个高低,比个输赢。一时间,北平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亟盼画展开幕,看个究竟。
之后,两人的画都在中山公园展出,相距很近。我与大千关系好,他在北京罗贤胡同的住处,即是我代为联系的。这次他的画展,我也全力帮忙,布置挂画,忙得不亦乐乎。
开幕那天,我早早赶到,展厅还未开门。透过窗户朝里一看,吓我一跳。大千先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作品,都贴了预订的红纸条,再到徐燕荪那里去看,也是一样,几乎所有的画旁都贴了预定的红纸条。心想:画展尚未开始,怎么就有这么多人买画呢?莫不是夜间来人看过?这是个谜团。
正式开幕,好不热闹,人们挤得水泄不通。两人的代表作均是人物画。徐燕荪笔下的古代美女,立在梅花树前,画题是“罗女春梦”,有飘飘欲仙之感。张大千画的是“桃李报春风”,那金丝黄发摩登少女,引人入胜。两张画的定价都是大洋一千。
展览结束,我们帮助送画到定主家。领班传出画主的话,只管送去,不必多话。我发现买画的人付钱与定价不一样,标的是三百元只付三十元,这又是个谜。后来我才知遭,挂红纸条是朋友捧场,那是空的,如同卖狗皮膏药一样,是个“媒子”。只有那些重定的画件,才是实买主顾,还可以来个名利双收。
作者:石谷风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